[目的]探讨术后复发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临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基于医院的、全国多中心、3年(2012—2014年)临床流行病学回顾性研究。纳入术后复发乳腺癌患者病例资料,收集并分析其人口统...
详细信息
[目的]探讨术后复发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临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基于医院的、全国多中心、3年(2012—2014年)临床流行病学回顾性研究。纳入术后复发乳腺癌患者病例资料,收集并分析其人口统计学信息、潜在危险因素、临床诊疗特点及预后信息。[结果]共纳入术后复发TNBC患者455例,平均年龄46岁,中位无病生存时间20个月。相较非TNBC,TNBC在无病生存时间、肝转移、肺转移、骨转移、辅助化疗和分布地区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数目大于2(OR=0.817,95%CI:0.678~0.985,P=0.034)和新辅助化疗未达病理完全缓解(OR=0.757,95%CI:0.609~0.942,P=0.012)是术后复发TNBC无病生存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淋巴结转移数大于2和新辅助化疗未达病理完全缓解的TNBC患者,术后应进行密切随访。
目的探讨和评价适合中国农村地区的子宫颈癌筛查方案。方法本研究依托中国2015年卫生行业科研专项"适合中国农村地区的子宫颈癌筛查技术与示范研究"建立筛查人群队列,收集卫生经济学和流行病学参数,采用Treeage Pro 2011软件...
详细信息
目的探讨和评价适合中国农村地区的子宫颈癌筛查方案。方法本研究依托中国2015年卫生行业科研专项"适合中国农村地区的子宫颈癌筛查技术与示范研究"建立筛查人群队列,收集卫生经济学和流行病学参数,采用Treeage Pro 2011软件建立未筛查组模型和筛查组模型。通过将现场调查获得的人群筛查、诊断、治疗的相关临床资料和成本数据代入模型,以模拟中国农村妇女在采用不同筛查方案干预后子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并预测20年后的筛查效果[包括累积发病率、累积发病风险、挽救的生命年和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收益]和相应的成本费用,并进行卫生经济学评价(包括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用分析、成本效益分析)。子宫颈癌筛查方法有5种,包括醋酸或碘染色后肉眼观察(VIA/VILI)法、HPV快速筛查技术(careHPV)、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careHPV+TCT、careHPV+VIA/VILI,筛查间隔时间有3个,包括1年1次、3年1次和5年1次,共15种子宫颈癌筛查方案。结果与未筛查组相比,15种子宫颈癌筛查方案可降低累积发病风险22.65%~51.76%。在同一筛查间隔时间,careHPV分别与TCT、VIA/VILI法比较,降低的累积发病风险、挽救的生命年、增加的QALY、收益均较高。15种子宫颈癌筛查方案的成本效果比为(0.44~3.24)万元/生命年,成本效用比为(0.15~1.01)万元/QALY,效益成本比为7.73~59.10。增量成本效果分析显示,优势方案有VIA/VILI法5年1次、VIA/VILI法3年1次、care HPV检测5年1次、careHPV检测3年1次和careHPV检测1年1次。结论VIA/VILI法筛查经济有效,careHPV成本稍高但效果更好。对于我国农村地区建议选择careHPV检测5年1次的筛查方案。本研究为确定适合中国农村地区的子宫颈癌筛查方法提供了依据。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