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356 篇 期刊文献
  • 12 篇 会议

馆藏范围

  • 368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298 篇 文学
    • 294 篇 新闻传播学
    • 3 篇 中国语言文学
  • 51 篇 管理学
    • 29 篇 公共管理
    • 20 篇 管理科学与工程(可...
    • 4 篇 工商管理
  • 36 篇 法学
    • 16 篇 社会学
    • 13 篇 政治学
    • 6 篇 马克思主义理论
    • 4 篇 法学
    • 2 篇 公安学
  • 29 篇 工学
    • 14 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13 篇 软件工程
    • 12 篇 控制科学与工程
    • 5 篇 城乡规划学
    • 4 篇 机械工程
    • 3 篇 仪器科学与技术
    • 3 篇 建筑学
    • 1 篇 纺织科学与工程
  • 17 篇 艺术学
    • 5 篇 戏剧与影视学
    • 4 篇 艺术学理论
    • 4 篇 美术学
    • 3 篇 设计学(可授艺术学...
  • 13 篇 教育学
    • 10 篇 教育学
    • 2 篇 心理学(可授教育学...
    • 2 篇 体育学
  • 9 篇 历史学
    • 8 篇 中国史
    • 2 篇 考古学
    • 2 篇 世界史
  • 4 篇 经济学
    • 4 篇 应用经济学
  • 1 篇 理学
    • 1 篇 科学技术史(分学科...
  • 1 篇 医学

主题

  • 17 篇 国际传播
  • 13 篇 新闻生产
  • 11 篇 人工智能
  • 10 篇 新媒体
  • 10 篇 城市传播
  • 9 篇 中国
  • 9 篇 媒介融合
  • 8 篇 传统媒体
  • 8 篇 计算传播
  • 8 篇 智能传播
  • 8 篇 互联网
  • 8 篇 媒介
  • 7 篇 新闻专业主义
  • 7 篇 数字新闻业
  • 7 篇 媒体融合
  • 7 篇 平台
  • 6 篇 算法
  • 6 篇 传播学
  • 5 篇 新闻
  • 5 篇 社区传播

机构

  • 365 篇 复旦大学
  • 12 篇 清华大学
  • 12 篇 浙江大学
  • 12 篇 中山大学
  • 10 篇 复旦发展研究院传...
  • 7 篇 北京大学
  • 7 篇 华东师范大学
  • 7 篇 上海大学
  • 7 篇 深圳大学
  • 6 篇 中国人民大学
  • 5 篇 武汉大学
  • 4 篇 南京大学
  • 4 篇 中国传播学会
  • 4 篇 中国传媒大学
  • 3 篇 广州大学
  • 3 篇 暨南大学
  • 3 篇 上海理工大学
  • 3 篇 中国外文局中山大...
  • 3 篇 同济大学
  • 3 篇 四川大学

作者

  • 44 篇 张志安
  • 38 篇 孙玮
  • 33 篇 周葆华
  • 26 篇 陆晔
  • 24 篇 黄旦
  • 22 篇 谢静
  • 20 篇 白红义
  • 18 篇 李良荣
  • 15 篇 潘霁
  • 14 篇 周海晏
  • 14 篇 朱春阳
  • 13 篇 孟建
  • 11 篇 李红涛
  • 9 篇 沈国麟
  • 9 篇 郑雯
  • 7 篇 李梦颖
  • 6 篇 张国良
  • 5 篇 廖圣清
  • 5 篇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
  • 4 篇 姚建华

语言

  • 368 篇 中文
检索条件"机构=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暨新闻学院"
368 条 记 录,以下是251-260 订阅
排序:
我国需要什么样的新型主流媒体
收藏 引用
新闻与写作 2016年 第4期 30-33页
作者: 朱春阳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复旦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媒介管理研究所
媒介融合改变了我国传媒业既有的传播格局和生存方式,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分化与冲突,迫切需要新型主流媒体担负起价值沟通与共识达成的桥梁职能。通过分析媒介融合的特征,官方话语权建设的目标等,探讨我国打造新型主流媒体要建设...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空间可沟通性:“微游上海”的城市意象及其生产
收藏 引用
新闻传播研究 2015年 第8期22卷 21-29+126页
作者: 复旦大学信息传播研究中心课题组 周海晏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系
本文从"城市意象"的视角对上海空间可沟通性进行考察,认为体现"混杂性"的城市意象,是衡量上海空间可沟通性的重要尺度。据此,本文分析了"微游上海"对城市意象的再造,认为单向度的宣传方式过于强调革命性...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自说自话”的城市官微——基于四城市官微内容分析的“城市官微可沟通性”报告
收藏 引用
新闻传播研究 2015年 第8期22卷 29-40+126-127页
作者: 复旦大学信息传播研究中心课题组 葛星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研究选择四个代表性的城市官微,脱离传统的"信息传递"的视角,对其传播与沟通状况进行实证分析。数据分析显示,城市官微在发布信息层面,依然遵循"大众传媒"的新闻生产与发布的逻辑。在公共性和协商能力层面,尽管...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冲突、自卫、维护和平”的二次传播——从日本政府“购买”钓鱼岛风波看我国对外传播话语结构的“二次传播”效果
收藏 引用
社会科学 2015年 第8期 177-184页
作者: 沈国麟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中国在领土争端中的对外传播话语结构是如何的?这样的话语结构在国际媒体报道中的"二次传播"如何?作者选取了2012年4月16日—2012年9月11日之间的新华社关于钓鱼岛的英语报道,对其进行框架分析发现:中国在这次钓鱼岛领土争端...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互联网究竟为新闻业带来些什么?——以在线视频新闻网站VICE News为个案的讨论
收藏 引用
新闻记者 2015年 第9期 24-32页
作者: 陆晔 曾薇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在由全球化、数字化和ICT革命推动的新闻业变革中,传统新闻业基于把关人模式的新闻生产路径正在被彻底重构。在线视频新闻的观众人数不可小觑。VICENews以反叛的个性强调与全球渴望了解新鲜资讯的年轻观众高度共鸣,宣称"前往全球...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新技术时代的理念与实践原则
收藏 引用
新闻记者 2015年 第5期 4-11页
作者: 陆晔 周睿鸣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科学传播的目的并不仅仅是推广科学知识,而是塑造知情的公众。当新技术打破科学信息扩散流通的传统权力逻辑时,公众科学知识需求的增加与多样化却未能得到充分满足。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理念与实践原则今天正在经历强烈重塑。鉴于科学议...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城市传播:重建传播与人的关系
收藏 引用
新闻传播研究 2015年 第7期22卷 5-15+126页
作者: 复旦大学信息传播研究中心课题组 孙玮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城市传播旨在扎根本土经验,回溯人类几千年的城市文明,聚合纷繁复杂的城市研究中各个面向的"传播"议题,在城市与社区、乡村、国家、世界的互动关系中,建构以"传播"为核心视角的城市研究范式,以回应当下风起云涌的...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可沟通城市:网络社会的新城市主张
收藏 引用
新闻传播研究 2015年 第7期22卷 16-24+126页
作者: 复旦大学信息传播研究中心课题组 谢静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复旦大学媒介素质研究中心
针对当前城市评估体系的不足,本文提出"可沟通城市"的全新城市评价概念。作为一种价值理念,"可沟通城市"是因应当今社会生活日益全球化、媒介化、网络化的总体趋势,以传播观念来重新思考并定义城市的新城市主张。
来源: 评论
微信:中国人的“在世存有”
收藏 引用
学术月刊 2015年 第12期47卷 5-18页
作者: 孙玮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教授上海200433
存在现象学的技术论,打破了现有新媒体研究以技术为手段、以社交为功能的基本预设。因此,微信不只是个体之间的连结,也不仅是为达致共识而进行的交流。微信是随身携带的"移动场景",通过日常生活的惯习性使用,建构了全球化时代...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跨文化传播视域:中国形象的建构与传播
收藏 引用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 2016年 第2期 47-53页
作者: 孟建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国务院新闻办省部级新闻发布评估组 中国传播学会 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
本文从跨文化传播研究的视角出发,关注中国形象的建构与传播问题。中国形象的建构与传播要迅速摆脱将抗争作为一种表述自我身份的策略的现状,从而加速消解西方话语体系对中国习以为常的刻板偏见。抗争话语是中国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的必然...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