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358 篇 期刊文献
  • 12 篇 会议

馆藏范围

  • 370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299 篇 文学
    • 295 篇 新闻传播学
    • 3 篇 中国语言文学
  • 51 篇 管理学
    • 29 篇 公共管理
    • 20 篇 管理科学与工程(可...
    • 4 篇 工商管理
  • 37 篇 法学
    • 16 篇 社会学
    • 14 篇 政治学
    • 6 篇 马克思主义理论
    • 4 篇 法学
    • 2 篇 公安学
  • 29 篇 工学
    • 14 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13 篇 软件工程
    • 12 篇 控制科学与工程
    • 5 篇 城乡规划学
    • 4 篇 机械工程
    • 3 篇 仪器科学与技术
    • 3 篇 建筑学
    • 1 篇 纺织科学与工程
  • 17 篇 艺术学
    • 5 篇 戏剧与影视学
    • 4 篇 艺术学理论
    • 4 篇 美术学
    • 3 篇 设计学(可授艺术学...
  • 13 篇 教育学
    • 10 篇 教育学
    • 2 篇 心理学(可授教育学...
    • 2 篇 体育学
  • 9 篇 历史学
    • 8 篇 中国史
    • 2 篇 考古学
    • 2 篇 世界史
  • 4 篇 经济学
    • 4 篇 应用经济学
  • 1 篇 理学
    • 1 篇 科学技术史(分学科...
  • 1 篇 医学

主题

  • 17 篇 国际传播
  • 13 篇 新闻生产
  • 11 篇 人工智能
  • 10 篇 新媒体
  • 10 篇 城市传播
  • 9 篇 中国
  • 9 篇 媒介融合
  • 8 篇 传统媒体
  • 8 篇 计算传播
  • 8 篇 智能传播
  • 8 篇 互联网
  • 8 篇 媒介
  • 7 篇 新闻专业主义
  • 7 篇 数字新闻业
  • 7 篇 媒体融合
  • 7 篇 平台
  • 6 篇 算法
  • 6 篇 传播学
  • 5 篇 新闻
  • 5 篇 社区传播

机构

  • 367 篇 复旦大学
  • 12 篇 清华大学
  • 12 篇 浙江大学
  • 12 篇 中山大学
  • 10 篇 复旦发展研究院传...
  • 7 篇 北京大学
  • 7 篇 华东师范大学
  • 7 篇 上海大学
  • 7 篇 深圳大学
  • 6 篇 中国人民大学
  • 5 篇 武汉大学
  • 4 篇 南京大学
  • 4 篇 中国传播学会
  • 4 篇 中国传媒大学
  • 3 篇 广州大学
  • 3 篇 暨南大学
  • 3 篇 上海理工大学
  • 3 篇 中国外文局中山大...
  • 3 篇 同济大学
  • 3 篇 四川大学

作者

  • 44 篇 张志安
  • 38 篇 孙玮
  • 33 篇 周葆华
  • 26 篇 陆晔
  • 24 篇 黄旦
  • 22 篇 谢静
  • 21 篇 白红义
  • 18 篇 李良荣
  • 15 篇 潘霁
  • 14 篇 周海晏
  • 14 篇 朱春阳
  • 13 篇 孟建
  • 11 篇 李红涛
  • 10 篇 郑雯
  • 9 篇 沈国麟
  • 7 篇 李梦颖
  • 6 篇 张国良
  • 5 篇 廖圣清
  • 5 篇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
  • 4 篇 姚建华

语言

  • 370 篇 中文
检索条件"机构=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暨新闻学院"
370 条 记 录,以下是261-270 订阅
排序:
微信:中国人的“在世存有”
收藏 引用
学术月刊 2015年 第12期47卷 5-18页
作者: 孙玮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教授上海200433
存在现象学的技术论,打破了现有新媒体研究以技术为手段、以社交为功能的基本预设。因此,微信不只是个体之间的连结,也不仅是为达致共识而进行的交流。微信是随身携带的"移动场景",通过日常生活的惯习性使用,建构了全球化时代...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跨文化传播视域:中国形象的建构与传播
收藏 引用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 2016年 第2期 47-53页
作者: 孟建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国务院新闻办省部级新闻发布评估组 中国传播学会 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
本文从跨文化传播研究的视角出发,关注中国形象的建构与传播问题。中国形象的建构与传播要迅速摆脱将抗争作为一种表述自我身份的策略的现状,从而加速消解西方话语体系对中国习以为常的刻板偏见。抗争话语是中国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的必然...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新报刊(媒介)史书写:范式的变更
收藏 引用
新闻传播研究 2015年 第12期22卷 5-19+126页
作者: 黄旦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新报刊(媒介)史书写"研究团队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在现有中国报刊书写的两种路径中,一种属于"现代化"逻辑,一种则是"革命史"逻辑。这两种书写方式看似差异甚大,在史观及其对于报刊的看法上,却有着共享的前提和假设:连续的进化观、整合一统的时空观、媒介只是一种...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在满足知情权与消费遇难者之间——一场由“上海外滩踩踏事件”新闻报道引发的学术讨论(即“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讨论)
收藏 引用
新闻与写作 2015年 第2期 30-34页
作者: 陆晔 谢静 葛星 赵民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日本东京大学
2014年12月31日晚上海外滩发生踩踏事件,致36人死亡。随后有媒体报道称遇难者中有一位复旦大学女生,很快该女生的个人信息被多家媒体披露。为此,复旦大学信息传播研究中心围绕此事件进行了非正式的圆桌讨论。讨论话题聚焦于新媒体时...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如何加强与改进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传播革命下“新解释框架”建构
收藏 引用
人民论坛 2015年 第14期 32-35页
作者: 李良荣 复旦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传播权力转移、社会多元化的新形势下,主流意识形态在互联网上的传播并未能提出一个解读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新解释框架,更未形成一个成熟、理眭的话语体系。在传播革命的背景下,意识形态工作的核心在于重新提供有吸引力的解释框...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可沟通城市评价体系
收藏 引用
新闻传播研究 2015年 第7期22卷 25-34+126页
作者: 复旦大学信息传播研究中心课题组 谢静 潘霁 孙玮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复旦大学媒介素质研究中心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新媒体研究小组
本文在阐述"可沟通城市"基本内涵的基础上,梳理城市传播的维度和"可沟通性"诉求,设计城市可沟通性的考察内容与指标,初步搭建起"可沟通城市"的评价体系。
来源: 评论
空间、城市空间与人际交往——人际传播学的涉入和流变
收藏 引用
当代传播 2014年 第3期 21-23页
作者: 殷晓蓉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本文探讨人际传播中的"关系"与关系中的"空间"问题,追溯城市空间多重性与人际交往多重性的理论源头,阐述人际传播学"城市空间"主题流变的各种视野。当代社会人际交往的时空变化,对人际传播学提出更高要求...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网络使用、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收藏 引用
新闻传播研究 2014年 第6期21卷 99-113+128页
作者: 申琦 廖圣清 秦悦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系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本文以《上海大学生幸福感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为基础,首次从电脑网络使用和手机网络使用两个层面,考察了网络使用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显示,上海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一般,他们领悟到的社会支持较好;不同的网络使...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政治沟通视野下的媒体融合——核心议题、价值取向与传播特征
收藏 引用
新闻记者 2014年 第11期 9-16页
作者: 朱春阳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复旦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
政治沟通的演化和信息传播的现实格局具有一定的关系。通过政治沟通视角来看执政党的信息传播行业发展政策会有利于我们窥及政策内在的逻辑。本文认为,当前媒介融合政策的推出,主要着力于重塑传统媒体话语权,强调媒体在国家治理过程中...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参与社会治理:传媒公共性的实践逻辑
收藏 引用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4年 第4期36卷 31-34页
作者: 李良荣 张华 复旦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三十余年的传媒改革,即不断探索如何更好地处理传媒与政府、市场、社会关系这一过程,深化了我们关于传媒公共性的认识。传媒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走向公共性。公共性是传媒在具体的现实场景中的实践逻辑。在社会变迁、政策变迁和媒介变迁...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