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356 篇 期刊文献
  • 12 篇 会议

馆藏范围

  • 368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298 篇 文学
    • 294 篇 新闻传播学
    • 3 篇 中国语言文学
  • 51 篇 管理学
    • 29 篇 公共管理
    • 20 篇 管理科学与工程(可...
    • 4 篇 工商管理
  • 36 篇 法学
    • 16 篇 社会学
    • 13 篇 政治学
    • 6 篇 马克思主义理论
    • 4 篇 法学
    • 2 篇 公安学
  • 29 篇 工学
    • 14 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13 篇 软件工程
    • 12 篇 控制科学与工程
    • 5 篇 城乡规划学
    • 4 篇 机械工程
    • 3 篇 仪器科学与技术
    • 3 篇 建筑学
    • 1 篇 纺织科学与工程
  • 17 篇 艺术学
    • 5 篇 戏剧与影视学
    • 4 篇 艺术学理论
    • 4 篇 美术学
    • 3 篇 设计学(可授艺术学...
  • 13 篇 教育学
    • 10 篇 教育学
    • 2 篇 心理学(可授教育学...
    • 2 篇 体育学
  • 9 篇 历史学
    • 8 篇 中国史
    • 2 篇 考古学
    • 2 篇 世界史
  • 4 篇 经济学
    • 4 篇 应用经济学
  • 1 篇 理学
    • 1 篇 科学技术史(分学科...
  • 1 篇 医学

主题

  • 17 篇 国际传播
  • 13 篇 新闻生产
  • 11 篇 人工智能
  • 10 篇 新媒体
  • 10 篇 城市传播
  • 9 篇 中国
  • 9 篇 媒介融合
  • 8 篇 传统媒体
  • 8 篇 计算传播
  • 8 篇 智能传播
  • 8 篇 互联网
  • 8 篇 媒介
  • 7 篇 新闻专业主义
  • 7 篇 数字新闻业
  • 7 篇 媒体融合
  • 7 篇 平台
  • 6 篇 算法
  • 6 篇 传播学
  • 5 篇 新闻
  • 5 篇 社区传播

机构

  • 365 篇 复旦大学
  • 12 篇 清华大学
  • 12 篇 浙江大学
  • 12 篇 中山大学
  • 10 篇 复旦发展研究院传...
  • 7 篇 北京大学
  • 7 篇 华东师范大学
  • 7 篇 上海大学
  • 7 篇 深圳大学
  • 6 篇 中国人民大学
  • 5 篇 武汉大学
  • 4 篇 南京大学
  • 4 篇 中国传播学会
  • 4 篇 中国传媒大学
  • 3 篇 广州大学
  • 3 篇 暨南大学
  • 3 篇 上海理工大学
  • 3 篇 中国外文局中山大...
  • 3 篇 同济大学
  • 3 篇 四川大学

作者

  • 44 篇 张志安
  • 38 篇 孙玮
  • 33 篇 周葆华
  • 26 篇 陆晔
  • 24 篇 黄旦
  • 22 篇 谢静
  • 20 篇 白红义
  • 18 篇 李良荣
  • 15 篇 潘霁
  • 14 篇 周海晏
  • 14 篇 朱春阳
  • 13 篇 孟建
  • 11 篇 李红涛
  • 9 篇 沈国麟
  • 9 篇 郑雯
  • 7 篇 李梦颖
  • 6 篇 张国良
  • 5 篇 廖圣清
  • 5 篇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
  • 4 篇 姚建华

语言

  • 368 篇 中文
检索条件"机构=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暨新闻学院"
368 条 记 录,以下是331-340 订阅
排序:
现代化理想图景的诉求——从2010年世博会对外报道看中国公共外交的话语建构
现代化理想图景的诉求——从2010年世博会对外报道看中国公共外交...
收藏 引用
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0)——信息全球化时代的新闻报道:中国媒体的理念、制度与技术
作者: 沈国麟 吴华清 杜旭赟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宁波日报报业集团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2010年世博会足中国公共外交的大舞台。本文提出问题:中国媒体在对外报道的时候,用什么样的话语系统建构世博会形象?这种话语系统反映了当前中国公共外交中什么样的价值追求?作者用框架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对新华社和《中国日报》对2010年...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政府权力的扩张与限制:国家信息安全与美国政府网络监管
收藏 引用
新闻记者 2009年 第12期 61-64页
作者: 沈国麟 陈晓媛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系
互联网技术在萌芽之初是为了满足冷战中美国五角大楼的军事需要,后来随着这项技术不断发展而且被用于商业用途,互联网逐渐为世人所熟悉,并且迅速成为一个勾连世界各个角落的传播工具。既然是传播信息和知识的工具,互联网一样会遇到...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中国公众媒介知识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对媒介素养一个重要维度的实证分析
收藏 引用
新闻记者 2009年 第5期 34-37页
作者: 周葆华 陆晔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受众能够理解记者的工作程序吗?他们知道《超级女声》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吗?……在目前媒介素养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中,媒介知识(media knowledge)常常被忽略。实际上,除了常作为研究重点的受众对传播内容的解读分析能力之外,媒介知...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全新闻频道的理念与策略--兼议央视新闻频道改版
收藏 引用
新闻记者 2009年 第10期 62-65页
作者: 陆晔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在法国学者巴尔比耶和拉维尼尔看来,国家社会的恒久延续与其成员分享支撑公共生活的各种表达方式密切相关,大众传播媒介因此担负起“将思维诉诸表达、构建从属于公共生活的空间并使社会关系恒久锻造与改变的职责。”
来源: 评论
传媒、新闻生产与公共性--第二届中国青年传播学者研讨会综述
收藏 引用
新闻记者 2009年 第12期 43-46页
作者: 张志安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就理想角度看,大众传媒的根本属性和价值纬度应该是公共性:以塑造传媒公共领域为期待,以公共利益至上为目标,以公共话语实践为行动。如何促进大众传媒的公共性,既是新闻从业者不懈努力的使命,也是传播研究者持续关注的焦点。从拉...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深度报道的轨迹回望与问题反思——以新闻专业主义为视角
收藏 引用
新闻传播评论辑刊 2009年 第1期 176-183,261,273页
作者: 张志安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本文尝试以新闻专业主义为理论视角,对新时期深度报道实践的轨迹进行回顾、问题进行反思。研究发现,80年代"启蒙"背后存在思维条框与主题先行的不足,90年代"监督"中存在权力受限与操作失范的问题,新世纪深度报道&qu...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驻华外国记者的报道理念与模式
收藏 引用
新闻实践 2009年 第11期 54-56页
作者: 瞿旭晟 张志安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近几年来,外国媒体有关中国的报道屡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这些报道往往涉及某些争议性议题或新闻事件(诸如2008年西藏“3·14”事件以及最近发生的新疆“7·5”事件)。以是之故,此类新闻报道的生产者,也就是外国媒体特...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从驻华外国记者的困惑反思外宣之道
收藏 引用
青年记者 2009年 第21期 70-72页
作者: 瞿旭晟 张志安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早在2003年的全国外宣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就要求“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做好外国媒体和记者的工作”。本文在针对部分驻华外国记者深度访谈的基础上,结合他们在中国采访时的直观感受展开梳理,重点...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身份与角色的两难:中国的“报刊批评”和“舆论监督”
身份与角色的两难:中国的“报刊批评”和“舆论监督”
收藏 引用
“2007中国传播学论坛——和谐社会、公民社会与大众媒介”国际学术研讨会
作者: 黄旦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问题的提出监督社会、揭露黑暗、扶持正义,是世人所公认的报刊作用,尽管中外表述有所不同:西方的"看门狗"(watchdog)一说,算是源远流长;比较现代些的说法,则是以"雷达"为喻。1949年以后的中国报刊,则一直用的是&qu...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中国新社会运动中的大众媒介社会动员分析——以抵抗艾滋病公共健康运动中的社会动员为例
中国新社会运动中的大众媒介社会动员分析——以抵抗艾滋病公共健...
收藏 引用
作者: 孙玮 陈醇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引言关于艾滋病与媒介,联合国艾滋病项目执行主席彼得·派特有句传播甚广的名言,"当涉及到艾滋病时,记者的影响比医生的影响更大"。研究者认为,20世纪最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艾滋病在全球火速蔓延,以及其所导致的高死亡率,...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