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类是常见越冬水鸟,经常在农田取食农作物而造成经济损失。本研究于2022年11月-2023年2月在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农田对越冬鸭类开展了每月一次的同步调查,并对数量占优势的斑嘴鸭、绿头鸭开展卫星追踪,以了解越冬鸭类的数量动态和生境利用。结果表明,越冬期间鸭类的数量减少了约90%,从11月的105824只下降到2月的11721只;在保护区滩涂、栖息地优化区以及保护区周边农田三类生境的数量比例分别从11月的9.38%、32.60%和58.02%,变为2月的12.46%、82.03%和5.51%。相应的,追踪斑嘴鸭(19只)记录的位点从11月以保护区滩涂和农田为主(分别为53.69%和33.97%)变为以保护区滩涂为主(76.01%),记录绿头鸭(36只)的位点从11月以保护区滩涂和农田为主(分别为32.77%和32.46%)变为以农田和栖息地优化区为主(分别为41.88%和33.51%)。此外,斑嘴鸭和绿头鸭对栖息地的利用存在昼夜差异,夜间对农田的利用(分别为19.81%和13.37%)显著高于白天(分别为13.37%和7.96%)(t-test, p <0.01),夜间对栖息地优化区的利用(分别为5.11%和9.47%)显著低于白天(分别为9.81%和31.93%)(斑嘴鸭:p <0.05;绿头鸭:p <0.01)。研究结果为了解越冬期鸭类与农业生产的冲突提供了科学依据。
随着观测技术的发展,生态学研究尺度不断扩大。生态系统观测从小规模合作、短时间个人观测向大规模、长时间、跨学科、多因子联合观测转变。传感器技术的革新带来了生态观测在时空尺度的扩展与精确度上的提升,致使生态学观测数据的容量、产生速度与数据种类飞速增长。对生态系统数据获取、存储与管理的传统方法无疑不再能满足现代生态学研究的要求。因此,我们建议以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存储、管理与处理技术为基础,整合生态物联观测网络(Internet of Ecology)、公民科学观测网络以及基于标准化数据管理的研究者网络互联,建立整合生态系统观测平台来应对这一困境。为生态学研究者打造一站式生态观测服务,是大数据时代下生态系统观测的大势所趋。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