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究不同生长速度的肉鸡在肌纤维结构及其分子调控机制上的差异,揭示肌纤维发育特点及分子调控机制。[方法]选取快速生长的Cobb500肉鸡和慢速生长的皖南三黄鸡为研究对象,取18胚龄、21日龄和42日龄的快慢型肉鸡肌肉样本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肌纤维形态结构,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检测肌纤维发育关键基因表达。构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敲低和过表达质粒并转染至鸡胚成纤维细胞(DF-1),验证IGF1的作用通路及功能。[结果]快速型肉鸡在18胚龄肌纤维直径显著低于慢速型肉鸡(P<0.05),在21和42日龄显著高于慢速型肉鸡(P<0.05)。快速型肉鸡18胚龄的肌纤维密度显著高于慢速型肉鸡(P<0.05),在21和42日龄显著低于慢速型肉鸡(P<0.05)。快速型肉鸡肌纤维中IGF1基因和蛋白表达量在18胚龄、21日龄和42日龄显著高于慢速型肉鸡(P<0.05)。与阴性对照组和IGF1敲除组相比,过表达IGF1显著增加丝氨酸/苏氨酸激酶 1(AKT1)、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 4(CDK4)和c-Jun N 末端激酶(JNK)基因表达(P<0.05)。在质粒转染16-40小时,过表达IGF1质粒转染组细胞活力显著高于敲除IGF1质粒转染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快速型肉鸡肌纤维数量比慢速型肉鸡更多,IGF1可以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调控成肌纤维细胞的活力,从而促进肌纤维的发育。
探究低温对红耳龟(Trachemys scripta elegans)免疫功能和应激反应能力的影响,揭示红耳龟适应低温环境的生理学和免疫学基础,为深入了解其入侵生物学提供基础资料。采用活体背甲下静脉窦采血技术,测定了6℃、17℃和26℃条件下处理1、5和...
详细信息
探究低温对红耳龟(Trachemys scripta elegans)免疫功能和应激反应能力的影响,揭示红耳龟适应低温环境的生理学和免疫学基础,为深入了解其入侵生物学提供基础资料。采用活体背甲下静脉窦采血技术,测定了6℃、17℃和26℃条件下处理1、5和10 d时血液中各型白细胞百分比及嗜异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ratio of heterophils to lymphocytes,H/L),以及第10天采血后植物血凝素(phytohemagglutinin-P,PHA-P)反应的变化。结果显示:(1)随着温度下降,第1天只有嗜碱性粒细胞的百分比显著升高(P<0.05),此差异在第5天和第10天消失(P>0.05);第5天,嗜酸性粒细胞的百分比和H/L先升后降,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先降后升,单核细胞的百分比下降(P<0.05);第10天,嗜酸性粒细胞的百分比上升,淋巴细胞、嗜异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百分比,以及H/L下降(P<0.05);(2)随着处理天数延长,除嗜碱性粒细胞的百分比无组内差异外(P>0.05),其他类型白细胞的百分比及H/L都有组内差异(P<0.05);(3)6℃组、17℃组和26℃组对PHA-P的反应分别在注射后48 h、24 h和48 h达到峰值,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红耳龟通过调整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等不同类型白细胞的百分比、下降的应激反应能力和提前发生反应的免疫应答来适应低温的短期胁迫。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