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397 篇 期刊文献
  • 73 篇 会议
  • 1 件 标准

馆藏范围

  • 471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441 篇 医学
    • 326 篇 临床医学
    • 50 篇 护理学(可授医学、...
    • 32 篇 基础医学(可授医学...
    • 26 篇 口腔医学
    • 20 篇 中西医结合
    • 13 篇 药学(可授医学、理...
    • 12 篇 医学技术(可授医学...
    • 10 篇 中药学(可授医学、...
    • 4 篇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
    • 4 篇 中医学
  • 28 篇 工学
    • 19 篇 生物医学工程(可授...
    • 13 篇 生物工程
    • 2 篇 材料科学与工程(可...
    • 1 篇 建筑学
    • 1 篇 化学工程与技术
    • 1 篇 船舶与海洋工程
  • 6 篇 教育学
    • 6 篇 教育学
  • 6 篇 农学
    • 5 篇 作物学
    • 1 篇 兽医学
  • 5 篇 理学
    • 5 篇 生物学
  • 3 篇 管理学
    • 2 篇 公共管理
    • 1 篇 工商管理
  • 1 篇 经济学
    • 1 篇 应用经济学

主题

  • 19 篇 血管瘤
  • 16 篇 修复
  • 15 篇 瘢痕
  • 15 篇 护理
  • 13 篇 天然水蛭素
  • 12 篇 随意皮瓣
  • 11 篇 烧伤
  • 11 篇 并发症
  • 11 篇 外科皮瓣
  • 10 篇 临床应用
  • 10 篇 铜针
  • 10 篇 患者
  • 10 篇 皮瓣
  • 10 篇 体表血管瘤
  • 10 篇 整形外科
  • 10 篇 面部
  • 10 篇 治疗
  • 9 篇 血管畸形
  • 9 篇 整形美容外科
  • 8 篇 皮肤扩张术

机构

  • 233 篇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
  • 31 篇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
  • 26 篇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
  • 24 篇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
  • 23 篇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
  • 19 篇 陆军军医大学第一...
  • 16 篇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
  • 15 篇 第三军医大学第一...
  • 13 篇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
  • 13 篇 江西省妇幼保健院...
  • 12 篇 空军军医大学第一...
  • 12 篇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
  • 9 篇 中国医学科学院整...
  • 9 篇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
  • 8 篇 汕头大学医学院第...
  • 7 篇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
  • 6 篇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
  • 6 篇 山东大学附属省立...
  • 6 篇 南方医科大学
  • 6 篇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

作者

  • 103 篇 殷国前
  • 54 篇 陈石海
  • 53 篇 韦强
  • 46 篇 刘庆丰
  • 43 篇 廖明德
  • 36 篇 于海生
  • 25 篇 唐凤云
  • 21 篇 李世荣
  • 21 篇 yin guo-qian
  • 21 篇 文荣娥
  • 20 篇 李颖春
  • 20 篇 李春燕
  • 20 篇 马少林
  • 18 篇 林博杰
  • 17 篇 韦敏
  • 17 篇 蒙旭昌
  • 17 篇 付时章
  • 16 篇 chen shi-hai
  • 16 篇 孙智勇
  • 16 篇 葛银娟

语言

  • 471 篇 中文
检索条件"机构=安徽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美容外科"
471 条 记 录,以下是11-20 订阅
排序:
整形美容外科社会认知调查
收藏 引用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07年 第3期23卷 254-257页
作者: 高伟成 于扬 马少林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美容外科 乌鲁木齐 830054
目的分析评价新疆乌鲁木齐地区社会不同人群对整形美容外科的认知现况,并提供些原始数据资料,为进步开展工作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遵循临床统计学原则,根据预调查调整设计了份简明具体的调查问卷。并按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同...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皮肤红唇复合瓣法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的临床分析
收藏 引用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09年 第3期25卷 172-174页
作者: 于海生 韦强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美容外科 南宁530021
目的介绍应用皮肤红唇复合瓣法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的手术方法,并对其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在裂侧唇缘设计皮肤红唇三角瓣,内旋推向健侧,再造唇珠;口轮匝肌、鼻小柱和鼻翼外侧角的松解、复位固定;鼻底构建与鼻堤形成等多种方法...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天然水蛭素对猪随意型皮瓣静脉淤血影响的实验研究
收藏 引用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08年 第11期22卷 1296-1300页
作者: 孙智勇 王刚 杨晓楠 杨健祥 滕晓颦 殷国前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美容外科 南宁530021
目的探讨局部应用天然水蛭素对猪随意型皮瓣移植后静脉淤血的影响。方法6~8月龄广西巴马小型猪3只,雌雄不限,体重10~15kg。于每只猪背两侧制备6个大小为14cm×4cm的随意型皮瓣,共18个皮瓣。根据术后注射药物不同,皮瓣随机分为3组(...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皮肤红唇复合三角瓣并口轮匝肌功能性修复在先天性唇裂红唇整复中的应用
收藏 引用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13年 第4期29卷 247-250页
作者: 韦强 徐思达 陈石海 刘庆丰 廖明德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美容外科 南宁530021
目的探讨更为理想的先天性唇裂红唇修复方法。方法2010年3月至2013年1月,应用皮肤红唇复合三角瓣并口轮匝肌功能性修复的方法,对68例先天性唇裂患者行红唇整复及唇珠再造。结果68例患者红唇部切口期愈合,术后随访46例,时间为3个月...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小针高频电凝损伤鸡冠毛细血管的初步研究
收藏 引用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10年 第6期26卷 430-434页
作者: 马珂 陈石海 刘庆丰 韦强 廖明德 于海生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美容外科 南宁530021
目的 以鸡冠作为皮肤毛细血管瘤的动物模型,观察不同功率小针高频电凝治疗后鸡冠的病理学变化,探讨该法损伤鸡冠毛细血管的功率选择. 方法 32只雄性莱亨鸡随机分成4组,每组8只动物:1个空白对照组和3个实验组,实验各组在相同条件下,分...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鼻部整形中自体软骨支架雕刻方法研究进展
收藏 引用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21年 第4期35卷 514-518页
作者: 陆思锭 殷国前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美容外科 南宁530021
目的综述鼻部整形中自体软骨支架雕刻方法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年国内外有关鼻部整形中自体软骨支架雕刻方法的文献,从不同部位鼻部支架的雕刻技巧、形状及应用范围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鼻背部软骨支架仍以柳叶形为主,但在鼻再造时...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颞浅动脉蒂跨耳后动脉逆行岛状耳廓复合组织瓣修复鼻翼缺损
收藏 引用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09年 第4期25卷 248-250页
作者: 陈石海 韦强 廖明德 刘庆丰 于海生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美容外科 南宁530021
目的 探讨应用颞浅动脉蒂跨耳后动脉逆行岛状耳廓复合组织瓣修复鼻翼缺损的方法。方法对16例鼻翼缺损患者,应用颞浅动脉蒂跨耳后动脉逆行岛状耳廓复合组织瓣移植修复。结果全部病例移植的带蒂耳廓复合组织瓣完全成活,伤口期愈合。...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自体脂肪颗粒填充面部轮廓重塑的效果
收藏 引用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23年 第4期29卷 279-283页
作者: 申丽 张芳 郝媛媛 李广帅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美容外科 郑州450000 郑州美莱医疗美容医院整形美容外科 郑州450000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整形美容外科 郑州450000
目的探讨自体脂肪颗粒面部填充对有面部年轻化需求患者的面部轮廓重塑效果及对患者面部皮肤指标的影响。方法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郑州美莱医疗美容医院整形美容外科接诊面部年轻化治疗女性患者225例,年龄25~52(42.5±5.2)岁,分为...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多源性供血的角形穿支皮瓣修复颜面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
收藏 引用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22年 第7期38卷 792-797页
作者: 郭冰灿 李小静 宁金龙 李心怡 李茜 翁晓娟 高明珠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 合肥230022 合肥玉颜医疗美容医院整形美容外科 合肥230088
目的探讨应用多源性供血的角形穿支皮瓣修复各种原因所致颜面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20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的颜面部大面积缺损患者,术前使用多普勒超声血流探测仪测定并标...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激光多普勒血流灌注成像在烧伤创面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收藏 引用
中华烧伤杂志 2014年 第2期30卷 175-178页
作者: 刘晶 许龙顺 胡大海 屈怡 王国栋 王洪涛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整形美容外科 710004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整形美容科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全军烧伤中心 烧伤与皮肤外科 西安美好整形美容医院 陕西省人民医院烧伤整形医学美容外科
1975年Stern首次将激光多普勒血流仪(LDF)应用于血流探测,但探头需接触探测部位,易引起创面感染,且接触面积仅为1mm×1mm,限制了其应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项技术得到改进,发展为无需接触探测部位,通过全面扫描创面,即可...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