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索非侵入式脑刺激措施改善帕金森病患者执行功能的有效性。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5个数据库中关于经颅磁刺激、经颅交流电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3种非侵入式脑刺激干预措施治疗帕金森病且结...
详细信息
目的探索非侵入式脑刺激措施改善帕金森病患者执行功能的有效性。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5个数据库中关于经颅磁刺激、经颅交流电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3种非侵入式脑刺激干预措施治疗帕金森病且结局指标包括执行功能的随机对照试验,根据预先确定的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数据。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比较3种非侵入式脑刺激干预措施对帕金森病患者执行功能障碍的疗效,使用标准化均数差(SMD)及95%贝叶斯可信区间(CrI)汇总结果,通过累积排序曲线下面积(SUCRA)对各干预措施的疗效进行排序。结果共纳入20项随机对照试验,包括809例帕金森病患者。与对照组相比,经颅磁刺激对帕金森病患者的执行功能有显著改善效果(SMD=0.16,95%CrI 0.01~0.32)。各干预措施疗效的概率排序结果显示,对帕金森病患者执行功能障碍疗效最佳的干预措施排序为经颅磁刺激>经颅交流电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对照(SUCRA分别为0.72、0.61、0.41、0.25),经颅磁刺激最有可能是疗效最佳的干预措施。结论目前的有限证据显示,经颅磁刺激对帕金森病患者的执行功能有直接的改善效果。受纳入研究的数量及质量影响,上述结论需进行更进一步的高质量研究验证。
目的分析介入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预后不良的临床特征及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72例AIS病例资料,均行介入取栓治疗。术后随访3个月,预后情况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分为预后不良组(mRS 3~5分)69例和预后良好组(mRS 0~2分)103例。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研究AIS患者介入取栓治疗预后不良的临床特征及风险因素。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预后不良组69例,发生率40.12%。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年龄>60岁比例更高,发病至入院时间、术前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术前Alberta急性脑卒中分级早期CT(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ASPECT)评分、取栓次数、入院时血糖水平、入院时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更高(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AIS介入取栓治疗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包括发病至入院时间延长、术前NIHSS评分、术前ASPECT评分、入院时血糖水平升高(OR分别为1.813、1.990、1.782、2.335,均P<0.05)。结论AIS患者介入取栓治疗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包括发病至入院时间延长,NIHSS评分、ASPECT评分、血糖水平升高,可据此筛选具备低风险因素的患者进行干预,针对性制定预防措施,进而改善患者预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