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28 篇 期刊文献

馆藏范围

  • 28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20 篇 文学
    • 13 篇 中国语言文学
    • 6 篇 外国语言文学
    • 1 篇 新闻传播学
  • 9 篇 教育学
    • 9 篇 教育学
  • 8 篇 法学
    • 4 篇 社会学
    • 4 篇 公安学
  • 6 篇 管理学
    • 6 篇 公共管理
  • 2 篇 艺术学
    • 2 篇 美术学

主题

  • 4 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3 篇 大屠杀
  • 2 篇 大学语文
  • 2 篇 陈永正
  • 2 篇 大湾区
  • 2 篇 《渔歌》
  • 1 篇 自传体写作
  • 1 篇 《和春深二十首》
  • 1 篇 《大学语文》
  • 1 篇 创新素质
  • 1 篇 幸存者
  • 1 篇 初中语文教材
  • 1 篇 发展路径
  • 1 篇 宫词
  • 1 篇 课程结构
  • 1 篇 诗歌语言
  • 1 篇 不可言说性
  • 1 篇 文人词产生
  • 1 篇 诗法
  • 1 篇 极权主义

机构

  • 28 篇 广州大学
  • 2 篇 首都师范大学
  • 2 篇 广东省政府文史馆
  • 2 篇 广东省社科研究基...
  • 1 篇 国家语委国家语言...
  • 1 篇 中国刘禹锡研究会
  • 1 篇 华南师范大学
  • 1 篇 上海社会科学院应...
  • 1 篇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
  • 1 篇 《中华瑰宝》杂志
  • 1 篇 同济大学
  • 1 篇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 1 篇 中国唐代文学学会
  • 1 篇 山东大学
  • 1 篇 广东省文史馆
  • 1 篇 常州大学
  • 1 篇 华东师范大学
  • 1 篇 北京语言大学
  • 1 篇 武汉大学
  • 1 篇 广东金融学院

作者

  • 5 篇 戴伟华
  • 5 篇 屈哨兵
  • 4 篇 王海兰
  • 4 篇 陶东风
  • 3 篇 qu shaobing
  • 3 篇 tao dongfeng
  • 3 篇 dai weihua
  • 2 篇 刘庆华
  • 2 篇 dai yifei
  • 2 篇 张晓苏
  • 2 篇 liu qinghua
  • 2 篇 温小军
  • 2 篇 wang hailan
  • 2 篇 哈迎飞
  • 2 篇 禤健聪
  • 2 篇 wen xiaojun
  • 2 篇 ha yingfei
  • 2 篇 戴一菲
  • 2 篇 王春辉
  • 2 篇 马喆

语言

  • 28 篇 中文
检索条件"机构=广州大学粤港澳大湾区语言服务与文化传承研究中心"
28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排序:
语言应急和应急语言
收藏 引用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 第6期19卷 101-110页
作者: 屈哨兵 广州大学粤港澳大湾区语言服务与文化传承研究中心 广东广州510006
基于2020年我国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语言服务的相关事实来观察语言应急和应急语言,讨论其与社会语言生活相关的一些问题。研究认为语言应急和应急语言具有不同的领域分野,语言应急侧重从社会行为视角进行观察,可以分为自发应...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超越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二元对立——对“集体记忆”概念的反思
收藏 引用
文艺理论研究 2022年 第4期42卷 1-10页
作者: 陶东风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510006 广州大学粤港澳大湾区语言服务与文化传承研究中心
自哈布瓦赫提出“集体记忆”概念后,关于个体记忆和集体记忆的关系问题一直充满争议。文学之所以无法回避这个问题,乃是因为文学恰好是集体记忆与个体记忆相遇的典型场域。有趣的是,在两种有代表性的对集体记忆概念的质疑中,双方的立场...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奥斯维辛之后的诗——兼论策兰与阿多诺的文案
收藏 引用
文艺研究 2020年 第12期 77-88页
作者: 陶东风 广州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粤港澳大湾区语言服务与文化传承研究中心
由于创伤的不可言说性,由碎片化的创伤记忆构成的见证/证词,往往超越理性和诠释的能力,无法使自己向知识和理解敞开。对不可能性的见证成为屠杀后诗歌乃至所有文学创作必须面对的巨挑战。作为屠杀的幸存者,策兰是一位用诗歌在战...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心理创伤的倾听:论创伤叙事的意义与方法
收藏 引用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21年 第1期43卷 87-91,128页
作者: 陶东风 广州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 广州大学粤港澳大湾区语言服务与文化传承研究中心
创伤讲述不是独白而是讲述者与倾听者之间的对话。讲述离不开倾听,见证需要他者在场。屠杀的残酷史无前例,受难者的经历不堪回首。这必然对幸存者的讲述与见证造成巨障碍。这里面既有加害者施加的痛,更有幸存者人性泯灭的耻与悔。因...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文集校笺见笃实,诗画融通出新裁——吴企明教授访谈录
收藏 引用
文艺研究 2020年 第1期 101-109页
作者: 戴一菲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粤港澳大湾区语言服务与文化传承研究中心
吴企明,1933年生,江苏吴县人。1960年从南京师范学院(今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被分配至苏州大学任教,现为该校教授。长期从事唐诗宋词、题画诗、诗画关系研究,主要著作有《唐音质疑录》《王建〈宫词〉研究五稿》《诗画融通论》《唐诗与...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白居易、刘禹锡“春深”唱和诗中的江南与长安
收藏 引用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 第6期42卷 35-49页
作者: 戴伟华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广州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传承与语言服务研究中心
元稹、白居易、刘禹锡“春深”诗唱和,每人20首,元诗遗佚。和二年刘白唱和只有时间“春深”之限而无地域南北之限,此前二人都有江南生活经历,刘禹锡在少年时居住江南,但白居易诗中有江南描写,刘禹锡无一首咏及江南。白刘“春深”唱和...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刘禹锡《忆江南》及其“曲拍为句”新探——兼论文人词发生期唱和史实及其意义
收藏 引用
学术研究 2023年 第2期 143-151页
作者: 戴伟华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传承与语言服务研究中心 广东广州510006
正如《渔歌》在张志和等与日人唱和中互补完成格式规定,《忆江南》格式也是在白居易与刘禹锡唱和题名互证中完成。《忆江南》“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将文字词与音乐曲调作别,关联“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之句乃“每...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见证,叙事,历史——《鼠疫》与见证文学的几个问题
收藏 引用
文艺理论研究 2021年 第2期41卷 43-53页
作者: 陶东风 广州大学粤港澳大湾区语言服务与文化传承研究中心 广州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广东省广州510006
从历史与叙事的关系角度来看,加缪的《鼠疫》通过创造一种"作为历史见证的文学",体现了历史与叙事之关系的深刻转变:历史必然包含文学(叙事)。文学见证屠杀不只是为了记录,而且是为了从新的视野理解屠杀,实现对历史的转化...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旧事重提”与意义发现--论《朝花夕拾》的记忆改写
收藏 引用
学术研究 2022年 第11期 181-188页
作者: 哈迎飞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粤港澳大湾区语言服务与文化传承研究中心 广东广州510006
《朝花夕拾》是鲁迅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一部重要作品。作为自传性回忆散文,《朝花夕拾》存在明显的记忆改写问题,尤其是长妈妈的故事与事实出入很。长妈妈是鲁迅童年时代和祖母、母亲一样对他的人生产生重要影响的女性人物,《朝花夕...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中日文献互证的理路和方法--张志和止作《渔歌》一首考
收藏 引用
学术研究 2022年 第2期 142-149页
作者: 戴伟华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传承与语言服务研究中心 广东广州510006
世传张志和《渔歌》五首,实为一首,即“西塞山前白鹭飞”。最早著录张志和《渔歌》的为李德裕《玄真子渔歌记》,附录为“遗迹”文字格式,标示“烟波钓徒玄真子张志和”仅“西塞山前”一首。《续仙传》本来记载唱和“共五首”,但至晚唐...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