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从定量角度初步探讨正常人肺实质肺循环及体循环的血流构成比情况,并比较正常不同区域灌注参数的差异,进一步探讨320排低剂量CT肺灌注技术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搜集胸片发现"可疑肺结节"、怀疑肿瘤肺转移或者食管癌患者需行胸部CT增强扫描者,最终将20例正常资料纳入研究。采用320排CT(Aquilion One,日本东芝医疗器械公司)进行肺容积扫描,扫描参数:电压80 k V,电流70 m A,采用自适应迭代剂量降低方法进行图像重建,后处理用最大斜率法数学模型,对容积数据用图像后处理软件进行分析,生成4条时间-密度曲线,并记录各个曲线达峰时间;分析得到肺实质伪彩色血流灌注图像,分别显示肺动脉血流量(PAF)、支气管动脉血流量(BAF)及灌注指数[PI,PI=PAF/(PAF+BAF)];然后分别从重力方向(腹侧、中间、背侧)和非重力方向(上部、中间、下部)评价,各个区域均选择连续3个层面的图像进行测值,分别获得每个区域的平均灌注参数(PAF、BAF、PI值)。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正常组肺实质重力与非重力方向各个区域肺灌注的差异。结果本研究每位受检者总的辐射剂量为4.02 m Sv。正常肺实质组灌注参数PAF在重力方向腹侧、中间、背侧分别为(123.2±32.9)ml·min^(-1)·100ml^(-1)、(137.1±33.6)ml·min^(-1)·100ml^(-1)、(158.5±38.7)ml·min^(-1)·100ml^(-1);PAF在重力方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29,P<0.001),但BAF、P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非重力方向上部、中间、下部PAF、BAF、PI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两比较,各个参数仅下部与上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20排低剂量CT灌注成像技术能从定量角度评估肺实质肺循环和体循环血流构成比情况。正常肺实质主要由肺循环肺动脉供血,大约为98.76%,体循环支气管动脉供血所占比例较小,PAF、BAF均受重力及血流分布影响。
目的探讨肝细胞性肝癌(HCC)的影像学征象与手术预后的关系,深入认识影像征象的意义,为临床设计更加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搜集6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HCC患者资料。65例HCC患者术前都进行CT或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其影像学征象包括肿瘤包膜、大小、肿瘤血管、门静脉癌栓、肿瘤坏死、合并肝硬化、肿瘤数目(单发或多发)等情况,将上述影像征象与预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5例HCC手术患者,手术前行影像学扫描,发现其中有包膜43例,无包膜22例;≤3 cm 19例,>3 cm 46例;MSCT或MRI多期增强扫描,HCC在动脉期显示肿瘤血管41例,未见肿瘤血管显示24例;门静脉癌栓15例,未见癌栓50例;肿瘤坏死51例,14例未见坏死灶;合并肝硬化16例,未见肝硬化49例;肝内出现多发结节53例,单发结节12例。65例术后随访2年,肿瘤转移或复发26例,未见转移或复发39例。HCC影像所表现的肿瘤包膜、大小、门静脉癌栓、合并肝硬化与预后的相关性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征象如肿瘤血管、肿瘤坏死和肿瘤数目与预后的相关性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C影像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患者的手术预后情况,为术前指导临床制定个体化治疗或手术方案提供依据。
目的探讨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是否可作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病情追踪复查的1个量化指标,分析ALS的FA值与中西医结合治疗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8例ALS患者,采用3.0TPropeller HD MR扫描仪对患者进行前后两次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检查,选取6个感兴趣区,测量FA值;对11例终点事件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1)大脑脚、内囊后肢、放射冠3个层面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按ALS健康状态量表(health status scale of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HSS)分级,轻度者其FA值最高;(2)18例患者的3个层面大脑脚、内囊后肢、放射冠的初查及复查FA均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Kaplan-Meier生存曲线提示,随着时间的延长,ALS患者的生存率不断下降。中位生存时间为48.0个月。结论 FA值与ALS病情的分级呈反比,病情越重,FA值越低,FA值是判定ALS患者病情的1个客观指标。ALS目前尚为不治之症,中西医结合治疗或许可能是ALS患者治疗的一个方向。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