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系统性研究莪术的相关研究现状并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揭示其研究热点、发展趋势及潜在的创新点。方法通过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WOS)的核心合集数据库收集莪术相关的中、英文文献,利用CiteSpace等软件从发文趋势、合...
详细信息
目的 系统性研究莪术的相关研究现状并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揭示其研究热点、发展趋势及潜在的创新点。方法通过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WOS)的核心合集数据库收集莪术相关的中、英文文献,利用CiteSpace等软件从发文趋势、合作网络(包括发文的国家、机构和核心作者)、主要发文期刊与关键词等方面进行计量学分析与可视化呈现。通过大为Innojoy专利数据库从专利申请趋势、专利地域分布、专利申请人及其竞争力和专利技术主题等方面检索并分析莪术相关全球专利申请情况。结果 共纳入954篇中文文献,231篇英文文献。自2000年1月至2024年10月,莪术的中、英文文献的总发文量呈现阶段性的变化,特别是近3年英文文献年发文量显著增多。合作网络共现分析发现中国为发文主力国家,在莪术的相关研究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中、英文文献发文量最多的研究机构均为南京中医药大学,拥有较高的影响力与较广的合作关系;中、英文文献发文量最多的作者分别是陆兔林和Wang Yitao(王一涛)。发文量最多的中英文期刊分别是《时珍国医国药》与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关键词共现与聚类分析显示,莪术挥发油等活性成分的化学分析及其药理作用机制为主要研究热点,特别是莪术的抗肿瘤作用研究。目前莪术专利申请正处于较稳定发展状态;中国等亚洲国家申请专利较多,且现有专利保护内容主要集中在莪术的复方或组合物。结论 莪术因其临床抗肿瘤优势,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且探索其抗肿瘤作用将继续成为莪术未来研究的一个核心方向。同时围绕其基原品种、化学成分以及药理作用,如抗肝纤维化、抗血管生成等开展了大量研究,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但莪术文献研究热点缺少多样性,各发文机构以及核心作者间合作亟待加强等问题也显现出来。已有莪术专利也面临着失效数量多、转化度不高、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今后,莪术抗肿瘤等作用的多靶点机制研究、莪术有效成分新型药物递送系统以及莪术复方制剂的研发等方面值得进一步关注。
该研究建立不同产地川芎样品的指纹图谱,并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筛选川芎潜在的产地差异性成分,进一步采用含量测定法表征上述差异性成分在各产地药材中的含量差异,再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发现可用于区分道地川芎和非道地川芎的道地性标志物。在指纹图谱研究中,共标定27个共有峰,37批不同产地川芎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均在0.968以上;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可区分四川与其他3个省区川芎,以及四川道地(都江堰)川芎与四川非道地川芎,且通过OPLS-DA项下的变量重要度投影(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分析筛选出不同省区(14个)和四川省内(16个)的潜在产地差异性成分。采用对照品指认出共有峰中10个潜在的产地差异性成分,随后经含量测定证实10个潜在产地差异性成分在不同产地间存在含量差异。在此基础上,以产地差异性成分的含量为变量,进行OPLS-DA及VIP分析,明确了Z-藁本内酯、绿原酸和丁烯基苯酞/洋川芎内酯A比值是区分四川川芎与陕西、河北、江西川芎的道地性标志物;Z-藁本内酯、正丁基苯酞、Z-藁本内酯/洋川芎内酯A比值和丁烯基苯酞/洋川芎内酯A比值是区分道地(都江堰)川芎和四川非道地川芎的道地性标志物。该文基于指纹图谱和含量测定结合化学计量学初步阐释了道地与非道地川芎的物质基础差异,为道地中药材的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目的运用CiteSpace软件对香附Cyperi Rhizoma的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旨在全面梳理近年来的研究动态,揭示研究热点和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为香附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别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Web of Science核心数...
详细信息
目的运用CiteSpace软件对香附Cyperi Rhizoma的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旨在全面梳理近年来的研究动态,揭示研究热点和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为香附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别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收录的香附在中医药领域的中英文文献,时间设定为2004年1月1日—2024年7月31日。采用Note Express软件剔除重复以及不符合要求的文献,再利用CiteSpace对发文量、发文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共现、关键词突现等内容进行可视化图谱分析。结果筛选后共纳入1107篇中文文献,31篇英文文献;其中,年发文量呈波动上升趋势,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李大剑、Zhu Yue(朱悦),作者合作网络显示团队内部合作较多,团队间合作不足;研究机构中以山东中医药大学和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发文量最多,核心机构来自中医药类的高校与附属医院;关键词分析显示中文文献的研究热点主要为数据挖掘、临床研究等方面,英文文献更加偏向于药理作用、分子机制等方面。结论香附在中医药领域的相关研究仍不断上升,其在肝脏疾病、乳腺疾病、抑郁症等疾病的临床研究和数据挖掘是现阶段的研究热点,今后应采用多种现代技术手段不断深入挖掘香附潜力,扩大香附临床使用范围,推动香附的多元化发展,为香附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