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究可协同提高粳稻产量和品质的合理粒肥施氮量,本试验以长江中下游稻区广泛种植的金香玉1号、南粳46和淮稻5号三个粳稻品种为材料,在基肥、分蘖肥、保花肥施氮量分别为135、27和54 kg N·hm^(-2)的基础上,于抽穗期设置0、27、54...
详细信息
为探究可协同提高粳稻产量和品质的合理粒肥施氮量,本试验以长江中下游稻区广泛种植的金香玉1号、南粳46和淮稻5号三个粳稻品种为材料,在基肥、分蘖肥、保花肥施氮量分别为135、27和54 kg N·hm^(-2)的基础上,于抽穗期设置0、27、54和81 kg N·hm^(-2)四种粒肥施氮量处理,研究粒肥施氮量对上述粳稻品种产量、氮肥利用率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三个粳稻品种产量均随粒肥施氮量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以粒肥施氮量为27或54 kg N·hm^(-2)时的产量最高,两施氮处理间产量无明显差异。施用粒肥下结实率提高是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但过高的粒肥施氮量会对结实率和千粒重造成不利影响,进而减产。三个粳稻品种粒肥吸收利用效率、农学利用效率和生理利用效率均随粒肥施用量的增加而降低。与不施肥相比,施用粒肥提高了稻米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蛋白质含量和米粉消解值,降低了垩白度、垩白粒率、稻米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食味值和米粉崩解值。综上,在前期施氮量相同的基础上,粒肥施氮量为27~54 kg N·hm^(-2)可协同提高粳稻产量和稻米品质。本试验结果可为粳稻高产高效优质栽培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旨在阐明耐盐性不同水稻的产量对盐胁迫的响应及其生理特性。本研究以5个耐盐水稻品种和两个盐敏感水稻品种为材料,设置了5个不同盐浓度处理(0、1、2、2.5和3 g kg^(-1))。结果表明,相较于盐敏感水稻,耐盐水稻能够耐受更高浓度的盐胁迫(...
详细信息
旨在阐明耐盐性不同水稻的产量对盐胁迫的响应及其生理特性。本研究以5个耐盐水稻品种和两个盐敏感水稻品种为材料,设置了5个不同盐浓度处理(0、1、2、2.5和3 g kg^(-1))。结果表明,相较于盐敏感水稻,耐盐水稻能够耐受更高浓度的盐胁迫(2.5 g kg^(-1)),且产量受盐胁迫减产幅度较小。耐盐水稻品种具有较高的产量,得益于其较高的总颖花量和结实率。与盐敏感品种相比,耐盐水稻品种叶片,在分蘖中期、穗分化期、抽穗期,具有较高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较高的果糖、海藻糖、山梨醇、脯氨酸等有机渗透调节物质含量,较高的K;/Na;值;分蘖至拔节以及抽穗至成熟期具有较高的作物生长速率;抽穗期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上述结果表明,不同耐盐性水稻产量差异,主要来源于分蘖期、穗分化期与抽穗期的耐盐生理差异,这些生育时期是决定水稻穗数、穗粒数、结实率的关键时期。耐盐水稻在这些关键生育时期的良好生理表现是这些水稻品种获得高产的基础。该研究结果对水稻耐盐生理机制研究与水稻耐盐育种有借鉴意义。
施用氮素穗肥是水稻增产的一项重要管理措施,但其用量对不同穗型超级稻品种的增产效应及其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选用3个穗型(以每穗粒数表示)差异较大的超级稻品种南粳9108(小穗型)、扬两优6号(中穗型)和甬优1540(大穗型)为材料,在基蘖肥用量相同(162 kg N hm^(-2))的情况下,研究了0、54、108、162和216 kg km^(-2)五种穗肥施氮量对上述水稻品种产量的影响,并观察了其对颖花分化退化及抽穗后相关形态生理指标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1)在0~216 kg hm^(-2)穗肥施氮量范围内,随施氮量增加,水稻每穗粒数均逐渐增加,结实率和粒重逐渐降低,且穗肥施氮量越高结实率和千粒重下降越明显。南粳9108、扬两优6号和甬优1540三个水稻品种在穗肥施氮量分别为162~216、108~162和54~108 kg hm^(-2)时产量最高。依据产量与穗肥施氮量曲线方程计算出上述3个品种高产最适穗肥施氮量分别为177.6~182.0、134.3~136.3和109.9~125.7 kg hm^(-2)。(2)总体而言,穗型大的品种产量高,穗型小的品种穗肥增产效应大。施用穗肥后小穗型品种二次颖花分化数和现存数增加幅度大是其增产效应高于中、大穗型品种的主要原因。(3)3个水稻品种在高产的穗肥施氮量条件下,高效叶面积率、粒叶比(颖花/叶、实粒/叶和粒重/叶)、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NSC)转运量、糖花比、抽穗后0~40 d根系氧化力、颖花根活量和籽粒与根系玉米素(zeatin,Z)和玉米素核苷(zeatin riboside,ZR)含量高。相关分析表明,不同穗型超级稻品种产量与以上指标基本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上述结果表明,穗肥施氮量应根据穗型大小进行调节。适宜的穗肥施氮量有助于在较高总颖花量的前提下,保持抽穗后较高的高效叶面积率、粒叶比、NSC转运量、糖花比、根系氧化力、颖花根活量和籽粒与根系中Z+ZR含量,这有利于维持较高的结实率和粒重,从而提高水稻产量。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