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稞是藏族人民的主要食粮,青藏高原昼夜不对称增温明显,为了降低这种不对称增温对藏区未来粮食安全预测存在的不确定性,本研究在拉萨农业生态试验站以冬青一号为试验材料,采用FATI(Free Air Temperature Increase)田间开放式增温系统...
详细信息
青稞是藏族人民的主要食粮,青藏高原昼夜不对称增温明显,为了降低这种不对称增温对藏区未来粮食安全预测存在的不确定性,本研究在拉萨农业生态试验站以冬青一号为试验材料,采用FATI(Free Air Temperature Increase)田间开放式增温系统进行了为期两个生长季节(即2018–2019和2019–2020年)的昼夜不对称增温试验(即全天增温AW、白天增温DW、夜间增温NW和对照CK),以期探讨不对称增温对西藏冬青稞生长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三种不同增温处理对冬青稞的物候期的影响显著,均导致各物候期提前,全生育期缩短,影响程度表现为AW>NW>DW,并且不同增温处理均使得冬青稞从播种到抽穗期的间隔缩短,抽穗期到完熟期间隔增加,AW效果最为明显,且达到统计显著水平(P<0.05);在生长前中期,冬青稞地上生物量和株高在不同增温影响下均有提高的趋势,生长后期,NW处理明显高于其他处理。此外,增温使得完熟期叶和茎鞘的分配比重下降,根和穗的分配比上升;AW、NW和DW增温处理产量两年平均提高了16.4%、24.6%和9.5%,其中2019–2020年NW处理较对照达到显著水平(t=–2.541,P=0.026);产量构成方面,有效穗数和千粒重有提高的趋势,每穗粒数除AW处理外有提高的趋势,穗长和结实率除NW处理外有降低的趋势。因此,昼夜不对称增温对西藏冬青稞的影响不同。
藏北地区平均海拔4500 m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上的屋脊”,同时也是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主体,但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藏北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变化明显,部分区域出现退化趋势。2009年我国开始实施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以下简称工程),旨在恢复和保育高原的生态系统及其服务功能。而水源涵养是藏北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最为重要的服务功能之一,工程实施以来,藏北草地的水源涵养功能如何变化、生态工程的效益如何?本文基于InVEST模型评估了2000–2020年生态工程前后藏北草地水源涵养功能的变化,量化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其中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藏北各类型草地的水源涵养能力虽然差异较大,但工程实施后水源涵养的功能均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产水量比工程实施前增加10.07%,水源涵养服务上升8.86%。其中高寒草甸区的水源涵养变化速率增长最大,由工程前的–1.84 mm yr^(–1)转变为工程后的2.24 mm yr^(–1);其次是高寒荒漠草原和高寒草原,在工程的影响下水源涵养功能下降的速率明显减缓。(2)气候变化仍是藏北草地水源涵养功能的主要影响因素,但生态工程对藏北各类高寒草地水源涵养功能变化的作用明显,在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草原区分别达到了13.99%、8.75%、3.71%,有效地促进了藏北草地的水源涵养功能的改善。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