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399 篇 期刊文献
  • 140 篇 会议

馆藏范围

  • 539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520 篇 工学
    • 339 篇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
    • 66 篇 化学工程与技术
    • 64 篇 电气工程
    • 52 篇 材料科学与工程(可...
    • 10 篇 力学(可授工学、理...
    • 10 篇 机械工程
    • 8 篇 电子科学与技术(可...
    • 8 篇 土木工程
    • 7 篇 建筑学
    • 7 篇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
    • 6 篇 仪器科学与技术
    • 6 篇 控制科学与工程
    • 5 篇 交通运输工程
    • 3 篇 冶金工程
    • 3 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3 篇 环境科学与工程(可...
    • 2 篇 光学工程
    • 2 篇 水利工程
    • 2 篇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 1 篇 信息与通信工程
  • 48 篇 理学
    • 23 篇 化学
    • 19 篇 物理学
    • 3 篇 大气科学
    • 3 篇 系统科学
    • 1 篇 天文学
  • 4 篇 教育学
    • 4 篇 教育学
  • 3 篇 农学
    • 2 篇 农业资源与环境
  • 2 篇 经济学
    • 2 篇 应用经济学
  • 1 篇 历史学
    • 1 篇 考古学
  • 1 篇 军事学

主题

  • 36 篇 数值模拟
  • 29 篇 熔盐
  • 29 篇 传热
  • 21 篇 太阳能
  • 20 篇 太阳能热发电
  • 18 篇 单螺杆膨胀机
  • 17 篇 传质
  • 17 篇 熔融盐
  • 15 篇 光催化
  • 14 篇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
  • 14 篇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
  • 14 篇 燃料电池
  • 14 篇 污垢热阻
  • 12 篇 两相流
  • 12 篇 蓄热
  • 12 篇 热物性
  • 11 篇 热管
  • 11 篇 地源热泵
  • 10 篇 平板热管
  • 10 篇 天然气

机构

  • 452 篇 北京工业大学
  • 40 篇 传热强化与过程节...
  • 18 篇 传热强化与过程节...
  • 14 篇 传热强化与过程节...
  • 14 篇 北京建筑大学
  • 13 篇 传热与能源利用北...
  • 8 篇 传热强化与过程节...
  • 6 篇 教育部传热与过程...
  • 5 篇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
  • 5 篇 北京电动车辆协同...
  • 5 篇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
  • 5 篇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 5 篇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
  • 5 篇 唐山学院
  • 4 篇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
  • 3 篇 传热强化与过程节...
  • 3 篇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
  • 2 篇 中国科学院大学
  • 2 篇 中国科学院
  • 2 篇 传热强化与过程节...

作者

  • 320 篇 马重芳
  • 189 篇 吴玉庭
  • 80 篇 郭航
  • 73 篇 刘中良
  • 66 篇 叶芳
  • 61 篇 桑丽霞
  • 58 篇 鹿院卫
  • 50 篇 夏国栋
  • 33 篇 陈永昌
  • 27 篇 王伟
  • 26 篇 杜春旭
  • 25 篇 熊亚选
  • 23 篇 唐志伟
  • 23 篇 俞坚
  • 20 篇 王军
  • 20 篇 李艳霞
  • 20 篇 王景甫
  • 17 篇 张灿灿
  • 15 篇 李群伟
  • 15 篇 王普

语言

  • 539 篇 中文
检索条件"机构=教育部传热与过程节能重点实验室及传热与能源利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工业大学,北京 100124"
539 条 记 录,以下是501-510 订阅
排序:
取压方式对微通道内单相摩擦阻力特性影响的研究
取压方式对微通道内单相摩擦阻力特性影响的研究
收藏 引用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
作者: 李卓 俞坚 马重芳 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传热与能源利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工业大学北京100022
本文以去离子水和氮气为工质,在水平圆形微通道(du=0.336mm)中采用两种直接取压方式--缝隙取压和小孔取压,对单相摩擦阻力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并通过改变缝隙宽度,研究缝隙宽度对压降测量偏差的影响。
来源: 评论
U型管地下换热系统非稳态传热数值模拟
U型管地下换热系统非稳态传热数值模拟
收藏 引用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
作者: 顾中煊 吴玉庭 唐志伟 马重芳 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传热与能源利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工业大学北京100022
本文利用CFD软件FLUENT对地源热泵连续运行和间歇运行工况下竖直U型管传热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将模拟结果同来自地源热泵工程的实测数据进行了比较。文章得出了连续运行和间歇运行工况下U型管传热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以连续运行工况下U...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膜阴极模拟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膜及阴极模拟
收藏 引用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
作者: 叶芳 徐榕 郭航 马重芳 汪茂海 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传热与能源利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工业大学100022
本文根据直接甲醇膜燃料电池膜阴极运行工况特性,建立一个直接甲醇燃料电池膜阴极区域(催化层、扩散层、流道)的二维、稳态数学模型.模型考虑氧气、水蒸气、电子的传递过程.并根据结果分析电池内工作机理,初步探讨的管理。
来源: 评论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流道淹没和传质强化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流道淹没和传质强化
收藏 引用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
作者: 刘璿 郭航 叶芳 马重芳 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传热与能源利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工业大学北京100022
本文采用透明电池可视化方法研究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阳极和阴极的流道淹没现象.分别研究了阳极和阴极反应物流量对电池内传质和电池性能的影响。本文工作为进一步开展微重力环境中的燃料电池实验提供了比较依据。
来源: 评论
液化石油气加热过程中的气化率确定
液化石油气加热过程中的气化率确定
收藏 引用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
作者: 王皆腾 刘中良 刘恒伟 张新华 勾昱君 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传热与能源利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工业大学北京100022
在液化石油气气化器设计计算中,液化石油气的气化率是一个必须的而且难以确定的参数,本文介绍了一种通过气液平衡常数求气化率的简单方法,可以在液化气主要成分已知的条件下求得液化气的气化率,并在对计算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增强...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改善三水醋酸钠固液相变性能的实验研究
改善三水醋酸钠固液相变性能的实验研究
收藏 引用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
作者: 李晶 刘中良 马重芳 北京工业大学教育部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重点实验室及北京市传热与能源利用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022
三水醋酸钠在凝固过程中存在严重的过冷和相分层.本文用明胶做其防相分层剂,添加不同的成核剂,来解决其过冷问题.最终找到几种能显著改进三水醋酸钠相变特性的添加剂配方,并发现被加入添加剂的三水醋酸钠混合物的恒温温度对其过冷度有...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优化抑霜涂层的实验研究
优化抑霜涂层的实验研究
收藏 引用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
作者: 勾昱君 刘中良 王皆腾 张新华 孟声 马重芳 北京工业大学传热强化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传热与能源利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022
本文对于王洪燕等人提出的抑霜涂层,提出了优化方法,可以减少原涂层厚度50﹪左右,同时能保证其良好的抑霜效果,使这种抑霜涂层向工程实际应用的方向上迈进了一步;通过实验还证明了这种涂层并没有减少冷壁面上水量的凝结,而是靠其吸收了...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涡流管的机理和优化研究
涡流管的机理和优化研究
收藏 引用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
作者: 丁雨 吴玉庭 计玉帮 葛满初 马重芳 传热强化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传热与能源利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工业大学北京100022
本研究采用了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手段,对涡流管的内流动通过三维粘性可压湍流计算,获得了涡流空内的气体热力参数的分布,为涡流管的能量分离机理的理论分析打下了基础,并提出自己对能量分离机理的见解.对涡流管的进气道和出口气流整...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自然对流下含纳米SiO2涂层表面抑霜研究
自然对流下含纳米SiO2涂层表面抑霜研究
收藏 引用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
作者: 张新华 刘中良 王皆腾 勾昱君 孟声 马重芳 传热强化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传热与能源利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工业大学北京100022
本文对含有纳米SiO2的亲水表面进行了结霜实验研究,在不同实验条件下测量了霜层的厚度,并与紫铜表面的霜厚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环境相对湿度较小、冷壁温度不太低的条件下,这种涂层能够较好地抑制霜层的生长.通过使用红外成像仪对不...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强化相变换热性能的实验研究
强化相变换热性能的实验研究
收藏 引用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
作者: 李莉 刘中良 马重芳 北京工业大学教育部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传热与能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2
本文通过对相变蓄热材料硬脂酸融化过程在加入纵形肋片和不加肋片两种情况下的实验研究,证实了加入纵形肋片是一种很好的强化相变换热的方法,并为今后采用肋片强化相变换热的方法提供了可靠的数据.
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