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程序性死亡分子(Programmed Death receptor-1, PD-1)/程序性死亡配体(Programmed Death Ligand-1, PD-L1)抑制剂的不良反应(ADR)。方法 选择我院2021年5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242例接受卡瑞利珠单抗、替雷丽利单抗...
详细信息
分析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程序性死亡分子(Programmed Death receptor-1, PD-1)/程序性死亡配体(Programmed Death Ligand-1, PD-L1)抑制剂的不良反应(ADR)。方法 选择我院2021年5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242例接受卡瑞利珠单抗、替雷丽利单抗、信迪利单抗、特瑞普利单抗治疗的癌症患者进行闭环式药学服务,对其治疗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不良反应监测,总结PD-1抑制剂ADR发生情况,以回归分析识别相关引起ADR的危险因素,以Logistic完成因素分析。结果 242例癌症患者,经闭环式药学服务监测后,统计4种PD-1/PD-LI制剂的ADR发生情况,得出45例患者出现不同类型的ADR,以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皮肤及皮下组织和呼吸系统中占比较高,其他在肝肾系统、神经系统及血液系统中存在一定的发生率;两组性别、年龄和体质量指数、肝、肾功能损伤和合并慢性疾病、肿瘤转移史和治疗方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类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肝、肾功能损伤、年龄≥60岁、合并慢性病、体质量≥25 kg/m2及联合用药,是引发ADR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肿瘤免疫治疗药物PD-1/PD-LI在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皮肤及皮下组织和呼吸系统等有较高的ADR发生率,男性、高龄与高体质量患者、联合用药、合并慢性病及肝肾损伤是可提升ADR发生风险。
研究治疗脑梗塞时应用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中草药药枕的效果。方法 选自2022年4月~2023年10月,共60例,均为脑梗塞患者,分组用随机数字表法,参照组30例用常规治疗方法配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实验组30例在参照组治疗方案中加入中草药药枕,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NIHSS(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中风量表)、ADL(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分更优(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未增加(P>0.05)。结论 治疗脑梗塞时应用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中草药药枕的效果显著,可在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血栓通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及血清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将160例2022年1月-2022年12月伊犁州奎屯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纳入对照组和试验组,各80例。经脱落或剔除后纳入120例患者进行研究,其中对照组50例、试验组7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血栓通注射液进行治疗,2组均治疗2周。比较2组治疗2周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的神经功能、自理能力、脑血流动力学、血清学指标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治疗2周后的总有效率为94.29%,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治疗2周后,2组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左侧颈总动脉动态阻力(dynamic resistance,DR)、外周阻力(peripheral resistance,Rv)及血清钙结合蛋白β(calcium-binding proteinβ,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与治疗前比较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评分及左侧颈总动脉平均血流速率(Vm)、平均血流量(Qm)与治疗前比较升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栓通注射液可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动力学,调节血清学指标水平变化,进而有助于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炎症反应和自理能力的改善,提高临床疗效,且并未明显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
目的探究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灌注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 imaging,CTP)参数对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ACI)阿替普酶溶栓后远隔部位脑出血(Remot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rICH)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本院于2020年1月-2022年11月收治的184例A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2∶1的比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训练集(n=122)和验证集(n=62),根据患者阿替普酶溶栓7 d后远隔部位是否发生脑出血分为出血组(n=50)和未出血组(n=72),对比分析2组患者临床资料以及CTP参数;分析CTP不同参数对溶栓后rICH的预测价值,多因素分析影响rICH的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验证。结果2组患者在相对脑血容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volume,rCBV)、相对脑血流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flow,rCBF)、相对达峰时间(Relative time to peak,rTTP)上差异显著(P<0.05);2组患者血脂情况、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分型、梗死面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D-二聚体(D-dimer,D-D)、金属基质蛋白酶-9(Metalloproteinase-9,MMP-9)、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血小板(Blood platelet,PLT)水平均有明显差异(P<0.05)。CTP不同参数对rICH的诊断效能均较高,其中rCBV诊断效能最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ACI患者发生rICH的危险因素为rCBV,rCBF,rTTP,NIHSS评分和D-D水平,其中CTP参数联合NIHSS评分、D-D水平对rICH的预测价值最高,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s,AUC)值最大为0.953,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43%和90.55%。结论CTP不同参数对溶栓后远隔部位脑出血均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但是在此基础上CTP参数联合NIHSS评分、D-D水平对溶栓后远隔部位脑出血的预测价值最高。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