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71 篇 期刊文献
  • 16 篇 会议

馆藏范围

  • 87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74 篇 工学
    • 27 篇 土木工程
    • 22 篇 力学(可授工学、理...
    • 21 篇 建筑学
    • 20 篇 材料科学与工程(可...
    • 8 篇 交通运输工程
    • 5 篇 机械工程
    • 3 篇 城乡规划学
    • 2 篇 仪器科学与技术
    • 2 篇 轻工技术与工程
    • 1 篇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
    • 1 篇 电气工程
    • 1 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1 篇 水利工程
    • 1 篇 环境科学与工程(可...
    • 1 篇 安全科学与工程
  • 8 篇 理学
    • 3 篇 数学
    • 1 篇 物理学
    • 1 篇 地球物理学
    • 1 篇 生物学
    • 1 篇 科学技术史(分学科...
    • 1 篇 生态学
  • 2 篇 教育学
    • 2 篇 教育学
  • 2 篇 管理学
    • 1 篇 管理科学与工程(可...
    • 1 篇 公共管理
  • 1 篇 法学
    • 1 篇 马克思主义理论
  • 1 篇 历史学
    • 1 篇 考古学
    • 1 篇 中国史
  • 1 篇 农学
    • 1 篇 农业资源与环境
  • 1 篇 艺术学
    • 1 篇 设计学(可授艺术学...

主题

  • 6 篇 结构损伤识别
  • 5 篇 刚度退化
  • 5 篇 接触效应
  • 5 篇 结构健康监测
  • 5 篇 渐进失效分析
  • 4 篇 复合材料本构模型
  • 4 篇 少量传感器
  • 4 篇 稀疏正则化
  • 4 篇 损伤识别
  • 4 篇 塑性效应
  • 4 篇 应变率效应
  • 3 篇 形函数
  • 3 篇 数字图像相关技术
  • 3 篇 力学性能
  • 3 篇 隐式积分算法
  • 3 篇 复合材料
  • 3 篇 复合材料层合板
  • 3 篇 脱层
  • 3 篇 后屈曲
  • 2 篇 内聚力模型

机构

  • 84 篇 暨南大学
  • 6 篇 东莞理工学院
  • 3 篇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 3 篇 “重大工程灾害与控...
  • 3 篇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
  • 2 篇 广东省绿色建材与...
  • 2 篇 广州理工学院
  • 2 篇 南方科技大学
  • 2 篇 华南理工大学
  • 2 篇 暨南大学"重大工程...
  • 2 篇 港珠澳大桥管理局
  • 2 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1 篇 湖南大学
  • 1 篇 广州大学
  • 1 篇 东南大学
  • 1 篇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
  • 1 篇 重大工程灾害与控...
  • 1 篇 桥梁智能与绿色建...
  • 1 篇 广州特种承压设备...
  • 1 篇 广州金土岩土工程...

作者

  • 13 篇 余岭
  • 10 篇 陈静芬
  • 10 篇 yu ling
  • 10 篇 薛江红
  • 8 篇 夏飞
  • 8 篇 xue jianghong
  • 7 篇 xia fei
  • 7 篇 金福松
  • 6 篇 jin fusong
  • 6 篇 马宏伟
  • 6 篇 刘志明
  • 6 篇 李雪艳
  • 6 篇 习会峰
  • 6 篇 聂振华
  • 5 篇 xi huifeng
  • 5 篇 赵卫
  • 5 篇 宁志华
  • 5 篇 肖衡
  • 4 篇 陈善富
  • 4 篇 潘楚东

语言

  • 87 篇 中文
检索条件"机构=暨南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和重大工程灾害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87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排序:
基于率相关三维弹塑性损伤模型的复合材料渐进失效分析
收藏 引用
复合材料学报 2022年 第5期39卷 2482-2494页
作者: 刘志明 陈静芬 毛欢 陈君昱 暨南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重大工程灾害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广州510632
建立了一个同时考虑复合材料非线性力学响应、应变率效应和损伤累积导致材料属性退化的弹塑性三维损伤本构模型。采用改进的塑性力学模型表征材料在动态荷载下的非线性力学行为。为准确预测复合材料在动态荷载下的弹塑性力学响应,引入...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基于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的复合材料层合板破坏荷载预测
收藏 引用
复合材料学报 2017年 第4期34卷 773-785页
作者: 陈静芬 暨南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 重大工程灾害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32
在连续损伤力学和塑性力学框架内,建立一个同时考虑塑性效应和损伤累积导致材料属性退化的复合材料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基于最近点投影回映算法,开发本构模型的应变驱动隐式积分算法以更新应力及与解答相关的状态变量,并推导与所开发...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加筋复合材料层合板的自由振动特性与优化
收藏 引用
振动与冲击 2021年 第18期40卷 190-196页
作者: 梁浩锋 夏飞 金福松 石陈玉 薛江红 暨南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重大工程灾害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广州510632
该研究运用层合板理论对纵横双向加筋复合材料层合板的自由振动问题进行了理论研究。基于Kirchhoff-Love假设和复合材料结构力学,推导了层合板的本构方程,运用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瑞利-里兹法建立了四边简支加筋层合板自由振动固有频率的...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一种传感器优化布置的多能量参数改进有效独立法
收藏 引用
振动与冲击 2020年 第24期39卷 25-31页
作者: 范恒承 余岭 暨南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 重大工程灾害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32
为解决结构健康监测中的传感器优化布置问题,针对有效独立法存在的易丢失能量较大测点和能量法存在的测点易过于集中在能量较大位置从而导致结构重要模态信息丢失的不足,对有效独立法和能量法进行综合考虑,在有效独立法的基础上,同时引...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双轴受压状态下的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本构模型
收藏 引用
工程力学 2020年 第12期37卷 87-98页
作者: 陈善富 陈静芬 杨凤祥 刘志明 暨南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重大工程灾害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广州510632
基于Darwin和Pecknold考虑混凝土双轴力学行为的方法,建立一个同时考虑双轴受压状态下非线性力学行为和抗压强度变化的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ECC)二维正交各向异性本构模型。在因双轴加载而产生的正交各向异性的2个方向上引入...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基于Welch法的协方差随机子空间方法的模态参数识别
收藏 引用
力学学报 2022年 第10期54卷 2850-2860,I0005页
作者: 李雪艳 官宇航 罗铭涛 吴博宇 暨南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 重大工程灾害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32
工程结构进行环境激励下的模态参数识别具有重要意义,而随机子空间法作为适合环境激励下模态参数识别的时域方法,由于噪声和复杂激励的原因,会产生虚假模态、真实模态遗漏、系统自动定阶难和计算效率等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该方法在实...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基于剪切非线性三维损伤本构模型的复合材料层合板失效强度预测
收藏 引用
复合材料学报 2020年 第9期37卷 2207-2222页
作者: 杨凤祥 陈静芬 陈善富 刘志明 暨南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重大工程灾害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广州510632
基于连续损伤力学,建立了同时考虑复合材料剪切非线性效应和损伤累积导致材料属性退化的三维损伤本构模型。模型能够区分纤维损伤、基体损伤和分层损伤不同的失效模式,并定义了相应损伤模式的损伤变量。复合材料层合板层内纤维初始损伤...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纤维桥联效应下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屈曲及分层扩展模拟
收藏 引用
复合材料学报 2022年 第5期39卷 2504-2514页
作者: 黄勇 宁志华 暨南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重大工程灾害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广州510632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层合板由于层间力学性能弱,容易出现分层损伤。分层的扩展往往伴随着纤维桥联效应,纤维桥联能显著增大层合板尤其是多向层合板分层扩展的阻力。考虑纤维桥联效应的三线性内聚力模型能表征分层扩展实验中断裂韧性的“R...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多脱层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固有频率计算
收藏 引用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年 第5期49卷 92-101页
作者: 薛江红 姚思诗 金福松 夏飞 何赞航 暨南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重大工程灾害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广东广州510632
为了分析脱层界面的接触对含脱层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影响,采用考虑了脱层界面接触效应的四分区精确模型,对含单一贯穿脱层层合板的自由振动进行研究,通过对精确模型的结果进行分析,采用基于刚度等效的等代化模型,将脱层区等效成一个尺寸...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融合响应先验信息和加权字典的移动荷载识别
收藏 引用
振动工程学 2024年 第10期37卷 1660-1668页
作者: 余岭 雷远东 侯支龙 暨南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重大工程灾害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广东广州510632
稀疏正则化方法已被证明能够有效解决移动荷载识别(MFI)中的不适定性问题。然而,现有研究往往忽略了移动荷载中静态与动态分量之间的差异,导致识别精度受限。为此,提出了一种融合响应先验信息和加权字典的移动荷载识别方法。建立了车桥...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