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51 篇 期刊文献
  • 1 篇 会议
  • 1 篇 成果

馆藏范围

  • 53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22 篇 医学
    • 13 篇 临床医学
    • 4 篇 中西医结合
    • 3 篇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
    • 2 篇 基础医学(可授医学...
    • 2 篇 中药学(可授医学、...
    • 1 篇 中医学
    • 1 篇 药学(可授医学、理...
  • 15 篇 理学
    • 15 篇 生物学
  • 11 篇 农学
    • 8 篇 作物学
    • 1 篇 园艺学
    • 1 篇 畜牧学
    • 1 篇 水产
  • 2 篇 工学
    • 1 篇 化学工程与技术
    • 1 篇 生物工程
  • 1 篇 经济学
    • 1 篇 应用经济学
  • 1 篇 教育学
    • 1 篇 教育学

主题

  • 6 篇 染色体
  • 3 篇 氯霉素
  • 3 篇 植物
  • 3 篇 麦类作物
  • 3 篇 抗生育
  • 3 篇 dna
  • 3 篇 原生质体
  • 3 篇 小白鼠
  • 3 篇 细胞
  • 2 篇 理化性质
  • 2 篇 小麦
  • 2 篇 生殖细胞
  • 2 篇 嵌合体
  • 2 篇 乙烯利
  • 2 篇 染色体畸变
  • 2 篇 鲤鱼
  • 2 篇 哺乳类
  • 2 篇 2-氯乙基膦酸
  • 2 篇 精子
  • 2 篇 精子膜蛋白

机构

  • 17 篇 暨南大学
  • 5 篇 南开大学
  • 5 篇 杭州大学
  • 4 篇 广州暨南大学
  • 3 篇 河北师范大学
  • 2 篇 兰州大学
  • 2 篇 第三军医大学
  • 2 篇 华东师范大学
  • 1 篇 湖南医学院
  • 1 篇 华南师范大学
  • 1 篇 天津市儿科研究所...
  • 1 篇 重庆第三军医大学
  • 1 篇 北京农业大学
  • 1 篇 湖南省遗传学会
  • 1 篇 天津大学
  • 1 篇 山东医科大学
  • 1 篇 天津儿童医院
  • 1 篇 萨斯克彻温大学
  • 1 篇 河北省食用菌研究...
  • 1 篇 西北植物研究所

作者

  • 5 篇 程龙球
  • 4 篇 刘杰森
  • 4 篇 罗玉香
  • 4 篇 吴伯良
  • 4 篇 林白霜
  • 4 篇 林剑
  • 3 篇 梁志成
  • 3 篇 袁妙葆
  • 3 篇 宋文芹
  • 3 篇 陈瑞阳
  • 3 篇 王爱平
  • 3 篇 周金树
  • 3 篇 刘淑卿
  • 2 篇 吴海
  • 2 篇 刘凯珊
  • 2 篇 刘颐屏
  • 2 篇 郝美璞
  • 2 篇 司徒锐
  • 2 篇 廖剑辉
  • 2 篇 王晓云

语言

  • 53 篇 中文
检索条件"机构=暨南大学生物系遗传教研室"
53 条 记 录,以下是41-50 订阅
排序:
HeLa细胞的核内复制及双分染色体的诱导
收藏 引用
遗传 1983年 第5期 20-22+50页
作者: 洪锡钧 孙玉珍 西南师范学院生物系遗传教研室 哈尔滨医科大学生物教研室 重庆
核内复制以及由此产生的双分染色体已引起人们逐渐增多的注意。在遗传学上,核内复制及双分染色体在研究化学诱变剂的作用、染色体复制方式及互换形式等方面均有一定意义;在细胞学上,核内复制作为一种特殊的细胞
来源: 评论
花鲢〔Aristichthys nobilis(Richardson)〕卵透明带大分子组成及其主要理化性质研究
收藏 引用
暨南理医学报 1982年 第2期 118-129页
作者: 吴伯良 罗玉香 刘杰森 暨南大学生殖免疫研究室 暨南大学生物系生化教研室
自从发现以卵透明带免疫有抗生育效应以来,七十年代中期,国内外不少科学家对哺乳类透明带的分离提纯及其抗生育试验作了专门研究,在国外虽然已申请了专利权,但有关其理化性质的研究近几年才开始有所报导,而鱼类卵透明带的大分子组成和...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魚卵透明带分离纯化方法及其对小白鼠抗生育效应的比较研究
收藏 引用
暨南理医学报 1982年 第1期 98-106页
作者: 吴伯良 罗玉香 刘杰森 暨南大学生殖免疫研究室生物系生物化学教研室
前言早在1928年前曾有人证实卵组织皮下移殖可以引起不妊,但未引起人们重视。直到五十年代初期perlmann和他的同事对受精卵、精子和胶质的匀浆注射兔子所获得的抗血清的作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证明其中存在着一系列的抗原抗体反应,指出...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浙江蝮科四种主要毒蛇的排毒量和毒力
收藏 引用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82年 第3期11卷 123-124页
作者: 黄美华 劳伯勋 杨友金 浙江医科大学生物学教研室 浙江医科大学生物学教研室 暨南大学生物系
蝮科中的五步蛇、蝮蛇、烙铁头和竹叶青,都是我省造成蛇伤的主要蛇种。毒蛇的排毒量和半数致死量(LD50),这两个数据是判定蛇伤轻重的重要依据。它对于蛇毒制剂的制备和免疫学研究都很重要。烙铁头和竹叶青两种毒蛇的排毒量和毒力测定,...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关于植物雄性不育性的遗传机制
收藏 引用
山东农业科学 1981年 第3期 54-56页
作者: 周同度 山东大学生物系遗传教研室
植物雄性不育系细胞亚显微结构和生物化学特性的研究证明,某些细胞器(主要是线粒体和质体)结构和功能的变异和雄性不育性有着直接的联系.本文拟就上述两方面的研究资料,从核质互作的关系来阐明植物雄性不育性产生的遗传机制.
来源: 评论
油菜子叶、下胚轴和根愈伤组织的诱导和植株再生
收藏 引用
植物生理学报 1981年 第1期 49-50+21页
作者: 顾亨森 尤华贤 马佑国 高翠华 四川大学生物系植物遗传教研室
我们从1978年开始,用油菜幼苗的子叶、下胚轴和根进行组织培养,探索在油菜无性系快速繁殖中的应用。油菜组织培养方面的资料,目前仅见有茎段培养、花药培养,花器培养和叶肉原生质体培养。由花器各部分诱导形成的植株有早花现象,由茎段...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乙烯利诱导的雄性不育小麦花粉发育的电子显微镜研究
收藏 引用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1981年 第1期 12-16+90-92页
作者: 黄纯农 徐敏源 庄元忠 杭州大学生物系遗传教研室 浙江人民卫生实验院电镜室
本文对乙烯利诱导的雄性不育小麦花粉和正常小麦花粉发育过程中的超微结构变化进行了研究,获得以下结果: 1.药物作用引起花粉败育最早的形态变化出现在液泡期。表现在细胞质变为稀薄,各种细胞器和液泡呈解体伏,质体退化。有些细胞核内...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玉米花药培养中不同激素对同工酶条带影响的研究
收藏 引用
遗传 1981年 第2期 27-30+50页
作者: 沈银柱 周金树 刘植义 刘淑卿 陶自荣 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 石家庄 河北师范大学生物系遗传教研室 北京
近年来,在玉米花药培养中广泛应用而效果较好的培养基为“N6”、“玉培”,其附加成份为: 2,4-D2.0mg/l+6-BA2.0mg/1+K1.0mg/l,据报道,在玉米花药培养中,不加任何其他生(?)素和细胞分裂素,仅附加三碘苯甲酸(TIBA
来源: 评论
八倍体小偃麦的形成、减数分裂稳定性和染色体组型的分析
收藏 引用
作物学报 1980年 第3期 129-137页
作者: 管启良 西北植物研究所 杭州大学生物系遗传教研室
根据多年来对(普通小麦×长穗偃麦草)杂种 F1—F4及与小麦回交后的杂种 B1F1选株的细胞学观察和分析,讨论了八倍体小偃麦的形成途径。认为小麦和偃麦草杂交后,需要与小麦回交1—2次,在于使染色体组重新组合,形成 AABBDDEE 和 AABB...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大麦和小麦杂种胚的离体培养及杂种幼苗的形态和染色体观察
收藏 引用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1979年 第3期 343-348+362页
作者: 周之杭 杜荣骞 安祝平 俞新大 蒋志春 胡秀英 南开大学生物系遗传教研室 南开大学生物系遗传教研室 天津
用矮六稜裸大麦天津1号与多种小麦品种进行正、反交。授粉后在柱头上滴赤霉酸,刺激幼胚生长,并结合离体培养技术培养杂种幼胚。在几个组合里获得大麦与小麦属间杂种。对杂种幼苗的形态和根尖细胞染色体进行了观察,并且报告了调整培养基...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