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686 篇 期刊文献
  • 93 篇 会议

馆藏范围

  • 779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668 篇 医学
    • 301 篇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
    • 229 篇 临床医学
    • 65 篇 基础医学(可授医学...
    • 62 篇 药学(可授医学、理...
    • 61 篇 中西医结合
    • 37 篇 中药学(可授医学、...
    • 8 篇 医学技术(可授医学...
    • 6 篇 口腔医学
    • 3 篇 中医学
  • 97 篇 理学
    • 48 篇 生态学
    • 46 篇 生物学
    • 2 篇 大气科学
    • 1 篇 化学
  • 36 篇 工学
    • 14 篇 生物工程
    • 8 篇 化学工程与技术
    • 6 篇 生物医学工程(可授...
    • 4 篇 农业工程
    • 3 篇 环境科学与工程(可...
    • 2 篇 材料科学与工程(可...
    • 1 篇 仪器科学与技术
    • 1 篇 冶金工程
    • 1 篇 水利工程
    • 1 篇 轻工技术与工程
    • 1 篇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
    • 1 篇 林业工程
  • 22 篇 管理学
    • 20 篇 公共管理
  • 15 篇 农学
    • 11 篇 作物学
    • 3 篇 农业资源与环境
  • 12 篇 教育学
    • 9 篇 教育学
    • 3 篇 心理学(可授教育学...
  • 1 篇 艺术学

主题

  • 56 篇 大鼠
  • 39 篇 砷中毒
  • 36 篇 小鼠
  • 25 篇 细胞凋亡
  • 19 篇
  • 18 篇 双酚a
  • 17 篇 生殖毒性
  • 16 篇 基因多态性
  • 16 篇
  • 15 篇 dna甲基化
  • 14 篇 微核
  • 14 篇 dna损伤
  • 12 篇 毒理学
  • 12 篇 毒性
  • 12 篇 氧化应激
  • 12 篇 脂质过氧化
  • 11 篇 基因表达
  • 10 篇 海马
  • 10 篇 松果体
  • 9 篇 细胞毒性

机构

  • 83 篇 第三军医大学
  • 78 篇 贵阳医学院
  • 71 篇 沈阳医学院
  • 41 篇 吉林大学
  • 33 篇 遵义医学院
  • 33 篇 桂林医学院
  • 30 篇 新乡医学院
  • 29 篇 山西医科大学
  • 28 篇 宁夏医学院
  • 26 篇 郑州大学
  • 22 篇 中国医科大学
  • 21 篇 浙江大学
  • 20 篇 华中科技大学
  • 20 篇 苏州大学
  • 20 篇 广西医科大学
  • 18 篇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 17 篇 第二军医大学
  • 17 篇 南京铁道医学院
  • 15 篇 新疆医科大学
  • 15 篇 南通医学院

作者

  • 86 篇 曹佳
  • 64 篇 张爱华
  • 46 篇 马明月
  • 43 篇 cao jia
  • 42 篇 张玉敏
  • 36 篇 段志文
  • 29 篇 裴秀丛
  • 25 篇 zhang ai-hua
  • 25 篇 刘胜学
  • 24 篇 黄晓欣
  • 21 篇 舒为群
  • 21 篇 郑金平
  • 20 篇 刘秀芳
  • 19 篇 罗鹏
  • 19 篇 敖琳
  • 18 篇 shu wei-qun
  • 17 篇 刘晋祎
  • 15 篇 洪峰
  • 15 篇 潘雪莉
  • 14 篇 童建

语言

  • 779 篇 中文
检索条件"机构=桂林医学院卫生毒理学教研室"
779 条 记 录,以下是81-90 订阅
排序:
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患者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mRNA和蛋白表达
收藏 引用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2011年 第1期30卷 4-8页
作者: 肖芸 张爱华 黄晓欣 贵阳医学院卫生毒理学教研室 550004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4医院
目的 观察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简称燃煤型砷中毒)患者外周血中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mRNA和皮肤组织中ERCC1蛋白表达情况,探讨其在砷致病或致癌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依据〈地方性砷中毒诊断标准〉(WS/T 211-2001),选择...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燃煤污染型砷中毒患者DNA甲基转移酶1mRN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收藏 引用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2010年 第1期29卷 13-17页
作者: 潘雪莉 张爱华 黄晓欣 贵阳医学院卫生毒理学教研室 550004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4医院
目的了解DNA甲基转移酶1(DNMT1)mRNA在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简称地砷病)患者中的转录及表达情况,探讨其在地砷病发生、发展乃至癌变中的作用。方法2008年,在贵卅f省兴仁县交乐乡燃煤污染型地砷病病区,按“地方性砷中毒诊断标...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烹调油烟颗粒有机提取物对大鼠肺Ⅱ型细胞周期的影响
收藏 引用
环境与健康杂志 1999年 第3期16卷 160-161页
作者: 尹立红 浦跃朴 李云晖 吕冬梅 印木泉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卫生毒理学教研室 南京铁道医学院环境卫生学教研室
为观察菜油油烟颗粒有机提取物对大鼠肺Ⅱ型细胞的细胞周期影响,从大鼠肺组织中分离得肺Ⅱ型细胞,分别培养和染毒24h后,应用流式细胞仪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受试剂量范围内,菜油油烟颗粒提取物对细胞S期有促进作用,G2-M...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双酚A暴露对TM3细胞DNA甲基转移酶基因表达影响
收藏 引用
中国职业医学 2020年 第1期47卷 53-56页
作者: 李丹 梁书秋 马林 张玉敏 裴秀丛 段志文 马明月 沈阳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毒理学教研室 辽宁沈阳110034
目的探讨双酚A暴露对小鼠睾丸间质细胞株TM3细胞及其DNA甲基转移酶(Dnmt)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将TM3细胞随机分为0、20、50、125、300μmol/L剂量组(0μmol/L剂量组为对照组),予相应浓度的双酚A溶液处理24 h后,采用CCK-8法测定TM3细胞...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强化SOD刺梨汁对燃煤型砷中毒大鼠免疫损伤的干预作用
收藏 引用
中国药理学毒理学杂志 2014年 第2期28卷 233-237页
作者: 李军 张爱华 徐玉艳 于春 余斌 王明萍 贵阳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毒理学教研室 贵州贵阳550004 贵阳医学院2011届预防医学本科生 贵州贵阳550004
目的:探讨强化 SOD 刺梨汁(CJSOD)对砷致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为寻找地方性砷中毒免疫调控药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Wistar 大鼠按照处理分为喂饲污染粮食饲料相当于砷25,50和100 mg·kg -1组,连续90 d,CJSOD 干预组喂饲砷100 ...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小鼠腹腔注射苯并(a)芘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收藏 引用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1991年 第4期23卷 283-285页
作者: 薛彬 雷志明 赵西龙 杨小华 北京医科大学卫生毒理学教研室 宁夏医学院环境卫生教研室
小鼠经腹腔注射200、100、50mg/kg苯并(a)芘后5天,可见脾抗体形成细胞数明显减少,对TI抗原——TNP-Ficoll反应的抑制率为57~94%,对TD抗原——TNP-KLH反应的抑制率为57~79%。在注射同样剂量的B(a)P后13天,对SRBC的二次免疫反应IgM、...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西部民族地区某高校大学生城居医保参保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收藏 引用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年 第1期48卷 109-111页
作者: 郭振友 石武祥 张丽华 杨子靖 孟繁文 桂林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卫生事业管理学教研室 桂林541004
目的:分析西部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城居医保)的参保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627名西部民族地区某高校在校大学生作为样本,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城居医保的参保情况进行调查。结果:64.9%的...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西部民族地区某高校大学生卫生服务需要和利用现况调查
收藏 引用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年 第6期47卷 817-820页
作者: 郭振友 石武祥 孟繁文 杨子靖 张丽华 桂林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卫生事业管理学教研室 桂林541004
目的:对西部民族地区某高校大学生卫生服务需要和利用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627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卫生服务状况调查。结果:西部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两周患病率为22.0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不同性别(χ2=1.770,...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发育期铅暴露影响学习和记忆机制的研究进展
收藏 引用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03年 第1期21卷 74-76页
作者: 雷荣辉 张进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系劳动卫生与毒理学教研室710061
铅是人类认识的最古老的毒物之一,是一种很难降解的污染物。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对疾病认识的深入,人们发现铅对高级神经功能的影响特别是对婴幼儿脑功能的影响和远期效应,似乎没有浓度下限。流行病学的研究表明,环境中...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苯并(a)芘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影响
收藏 引用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1990年 第5期 346-345页
作者: 雷志明 薛彬 赵西龙 杨晓华 北京医科大学卫生毒理学教研室 宁夏医学院
苯并(a)芘(B(a)P)是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重要污染物之一,具有较强的致癌性,近年来国外许多免疫毒理学者,对B(a)P的免疫毒性进行了研究,以了解其致癌机理。本研究用1983年Mosmann创立的、最近经我改良的MTT颜色反应法,观察了不同剂量的B...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