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32 篇 期刊文献
  • 1 篇 会议

馆藏范围

  • 33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28 篇 文学
    • 27 篇 中国语言文学
    • 1 篇 外国语言文学
    • 1 篇 新闻传播学
  • 2 篇 艺术学
    • 2 篇 戏剧与影视学
  • 1 篇 哲学
    • 1 篇 哲学
  • 1 篇 教育学
    • 1 篇 教育学
  • 1 篇 历史学
    • 1 篇 中国史

主题

  • 4 篇 高行健
  • 2 篇 刘再复
  • 2 篇 华文文学研究
  • 2 篇 重构女性话语
  • 2 篇 宣泄
  • 2 篇 性别
  • 2 篇 李昂
  • 2 篇 新移民文学
  • 2 篇 作家
  • 2 篇 华文文学
  • 2 篇 卢新华
  • 2 篇 海外华文文学
  • 2 篇 年代
  • 2 篇 台湾女性主义
  • 2 篇 历史
  • 1 篇 题材
  • 1 篇 人性弱点
  • 1 篇 郁达夫
  • 1 篇 艺术
  • 1 篇 新时期

机构

  • 33 篇 汕头大学
  • 2 篇 澳门大学
  • 2 篇 <华文文学>编辑部
  • 1 篇 台港及海外华文文...

作者

  • 22 篇 庄园
  • 17 篇 zhuang yuan
  • 4 篇 吴奕锜
  • 3 篇 彭志恒
  • 2 篇 刘俊峰
  • 1 篇 peng zhiheng
  • 1 篇 燕世超
  • 1 篇 刘艺林
  • 1 篇 liu yilin
  • 1 篇 liu junfeng
  • 1 篇 赵顺宏
  • 1 篇 陈贤茂
  • 1 篇 严歌苓
  • 1 篇 许燕

语言

  • 33 篇 中文
检索条件"机构=汕头大学台港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心"
33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排序:
人类审美活动发生的时间维度
收藏 引用
社会科学辑刊 2008年 第4期 191-194页
作者: 燕世超 汕头大学台港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心
人类审美活动的发生必须具备几个基本条件,一是摆脱蒙昧走向文明即产生理性,二是具备艺术地掌握世界的方式,三是情感的产生与发展。只有进入文明社会,人类才有可能从事真正的审美活动。
来源: 评论
中国新文学海外华文文学的影响
收藏 引用
文学评论 1989年 第4期 159-160页
作者: 陈贤茂 汕头大学台港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心
中国现代文学海外华文文学的影响,大体上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文艺思潮对海外华文文学运动所起的推动作用,二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对海外华文创作所起的引导作用。上面谈到,海外华文文学,就是在“五四”文学革命的影响下诞生的。...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高行健年谱(1981年41岁)
收藏 引用
华文文学 2017年 第6期 17-27页
作者: 庄园 汕头大学台港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心
这里节选了正在写作中的《高行健年谱》中的一小节,记录并考察高行健80年代初的文学活动与个人生活。
来源: 评论
梳理白先勇文艺的出版与研究
收藏 引用
华文文学 2016年 第4期 74-80页
作者: 庄园 汕头大学台港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心 澳门大学
本文从编辑职业和研究前期准备的角度,把白先勇文艺的传播与接受梳理了几个板块,包括白先勇作品的出版——中文出版、英文出版、其他语种出版、《孽子》的出版情况;其中中文出版最大一块是在台湾,其次是中国大陆、香港、新加坡等。还有...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禅悟·自性·高山流水——刘再复对高行健的评述
收藏 引用
华文文学 2018年 第1期 20-29页
作者: 庄园 汕头大学台港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心《华文文学》编辑部
1989年之后,刘再复漂泊异国,开始他的"第二人生"。他远离文学潮流,却依然不倦地思索与写作,成为一个普世的文学思想家。2000年之后,刘再复从中国禅宗思想中提炼并明确出"悟证"、"明心见性"、"心性...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新移民文学”中的另类写作
收藏 引用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 第4期23卷 87-92页
作者: 吴奕锜 汕头大学台港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心 广东汕头515063
如果把那些以作者对事件的亲历性去感动人的“新移民文学”作品视为已有的“表达范式”的话 ,那么 ,对那些以其独具的言说形式逸出了我们已有的认知经验的作品 ,则可归入“另类写作”的范畴。它们的出现 ,对改变“新移民文学”的言说形...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个人的存在与拯救——2019年1月18日在香港理工大学的演讲
收藏 引用
华文文学 2019年 第2期 115-120页
作者: 庄园 汕头大学台港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心 <华文文学>编辑部
2019年1月18日下午,本刊常务副主编庄园在香港理工大学演讲,题目为《个人的存在与拯救——高行健小说论》。此文是演讲词,有删节。
来源: 评论
新时期“寻根文学”与台湾“乡土文学”之比较
收藏 引用
社会科学 2001年 第5期 66-69页
作者: 吴奕锜 汕头大学台港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心 副研究员汕头515063
由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需要,在1983年左右,大陆的文化学术界便渐渐酝酿兴起了一场持续数年之久且又颇具规模的"文化"研究热潮.人们希图通过对上下几千年的民族历史,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去获取解决、医治改革进程中所出...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华文文学的启蒙与汉语文化的重建——刘再复、朱寿桐、卢新华澳门三人谈
收藏 引用
华文文学 2018年 第2期 5-10页
作者: 庄园 汕头大学台港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心 <华文文学>编辑部
2017年12月21日,文化名人刘再复、朱寿桐和卢新华等在澳门大学中国历史文化中心雅聚,他们就中国文化与华文文学等话题展开学术对谈。刘再复谈启蒙的重要性;朱寿桐倡言汉语文化;卢新华再提中国文化的重建。
来源: 评论
论卢新华小说的异域书写与文化隐喻
收藏 引用
华文文学 2019年 第3期 30-38页
作者: 庄园 汕头大学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心《华文文学》编辑部
卢新华出版的作品主要有两类,小说和文化随笔。小说是重头戏,他的小说总共有21篇(部),全部是当代题材,其创作手法属于批判现实主义。前20年和后20年呈现了不同的叙事风格,根本的原因在于卢新华的出国经历。他的小说中只有中篇《细节》...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