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讨土壤增氮对Bt棉棉铃对位叶杀虫蛋白表达量影响程度及相关的氮代谢生理机制,提高Bt棉花铃期抗虫性的农学调节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采用裂区设计,以Bt棉常规品种泗抗1号(SK-1)、杂交品种泗抗3号(SK-3)为材料,在常规施氮量300kghm^(-2)基础上,设计施氮量分别增加25%、50%、75%、100%的处理,研究土壤增氮对Bt棉棉铃对位叶杀虫蛋白表达量影响。结果表明,2个类型品种棉铃对位叶中Bt杀虫蛋白含量均随增施氮量提高呈一直增加的特征,与对照相比,施氮量增加25%~100%,棉铃对位叶Bt杀虫蛋白增加6.1%~96.9%。氮代谢生理机制进一步表明,棉铃对位叶中可溶性蛋白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活性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的变化趋势与Bt蛋白含量表现一致,而蛋白质分解关键酶(蛋白酶、肽酶)活性则随施氮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叶面积指数(LAI)随增施氮量的提高而增大,而产量则随土壤氮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特征,最适LAI和产量最大值均出现在常规施氮的1.25倍(375 kg hm^(-2))。综上,在常规施氮基础上适量增施氮肥有利于棉铃对位叶中Bt蛋白的合成、最适LAI的形成和产量的提高,有利于实现Bt棉丰产性和抗虫性协同表达。
【目的】适宜机栽的油菜毯苗密度大,个体小,抗逆能力差,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对油菜毯苗农艺性状、生理指标以及栽后活棵率的影响,明确油菜机栽毯苗培育的适宜供氮水平。【方法】于2020和2021年份以秦优10号和宁杂158两个油菜品种为供试材料,在子叶期喷施0.25 g N/盘基础上,于一叶一心期设置0(不施氮肥)、0.5、1.0、1.5和2.0 g N/盘共5个氮肥用量处理,播种后30 d测定农艺性状和生理指标,机栽后10 d田间调查活棵率。【结果】播种后30 d每盘存苗数的变化范围为627—669,随着供氮水平增加,存苗数呈先增加后降低。不同部位的含氮率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逐渐增加,地上部含氮率高于地下部,碳素含量随着供氮水平的增加总体上呈降低趋势,地下部碳素含量高于对应的地上部碳素含量。地上、地下部碳氮比的变化范围分别为6.98—9.69和12.35—16.26,随着供氮水平的增加均表现为下降趋势。随着氮肥用量增加,油菜毯苗株高、单株叶面积、鲜重、干重和水分含量逐渐增加,其中以地下部鲜重的增加幅度最大,秦优10号和宁杂158两个油菜品种2.0 g N/盘处理的地下部鲜重平均值与不施氮肥处理相比增加幅度分别为106.3%和95.0%。根颈直径和栽后活棵率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相同年份和品种试验中根颈直径均以1.5 g N/盘处理最高,不同处理栽后活棵率的变化范围为81.7%—97.1%,以1.0和1.5 g N/盘处理较高,均在95%以上,并且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油菜毯苗培育过程中,在子叶期喷施0.25 g N/盘基础上,一叶一心期喷施1.0—1.5 g N/盘时,机械移栽后每盘存苗数较高,根颈粗、含氮率和碳氮比值适宜,栽后活棵率高。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