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以70份糯稻品种(系)作为试验材料,综合生育期、产量和稻米品质筛选出适合扬中地区种植的优质、高产粳糯稻品种(系)。试验于2021—2023年在江苏省扬中市进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结果表明:(1)70份糯稻品种(系)2021年全生育期变幅为137~159 d,2023年变幅为139~158 d。根据全生育期可划分为3个生育类型,其中早熟晚粳17个,中熟中粳18个,迟熟中粳35个。(2)2021年产量变幅为5.19~9.50 t hm^(-2),2023年产量变幅为5.57~9.64 t hm^(-2)。主成分分析表明,每穗粒数与穗数是决定产量性状的主要指标。(3)2021年糙米率变幅为80.45%~87.35%,精米率变幅为59.86%~75.87%,达到优质一级标准的品种有20个,达到优质二级标准的品种有16个;2023年糙米率变幅为81.60%~88.50%,精米率变幅为65.07%~75.59%,达到优质一级标准的品种有15个,达到优质二级标准的品种有18个。2021年蛋白质含量变幅为7.00%~10.77%,总淀粉含量变幅为69.42%~92.73%;2023年蛋白质含量变幅为7.00%~10.79%,总淀粉含量变幅为68.00%~92.68%。分子标记检测发现有35个水稻品种携带香味基因badh2。综合生育期、产量和品质的比较与评价,筛选出4个适宜扬中地区推广种植的高产优质糯稻品种(系)扬软糯2号、苏糯7132、扬粳糯2号和盐稻93207。
稻渔共作是中国稻区重要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对该模式进行系统全面的碳足迹评价有助于稻田综合种养产业的低碳绿色发展。研究基于田间试验数据,利用生命周期评价法评价了水稻单作、稻鳅共作和稻鲶共作3种稻作模式的单位面积碳足迹(CFA)、单位产值碳足迹(CFV)、单位利润碳足迹(CFP)和单位营养密度碳足迹(CFNDU),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情景分析。结果表明:稻鳅共作的CFA、CFV、CFP和CFNDU分别为11923 kg CO_(2)-eq·hm^(-2)、0.10 kg CO_(2)-eq·¥^(-1)、0.14 kg CO_(2)-eq·¥^(-1)和1.37 kg CO_(2)-eq·NDU^(-1),比水稻单作降低了17.5%、82.1%、79.1%和77.7%;稻鲶共作的CF_(A)、CF_(V)、CF_(P)和CF_(NDU)分别为12110 kg CO_(2)-eq·hm^(-2)、0.16 kg CO_(2)-eq·¥^(-1)、0.22 kg CO_(2)-eq·¥^(-1)和2.48 kg CO_(2)-eq·NDU^(-1),比水稻单作降低了16.2%、71.4%、67.2%和59.7%。综合来看,稻鳅共作以最低的碳排放为人们提供了最高的营养密度并创造了最高的经济效益,最值得推广。敏感性分析表明CH_(4)排放、灌溉耗电和水产动物饲料对碳足迹影响较大。情景分析表明,当综合使用光伏发电、水稻新品种和提高饲料利用效率时,两种稻渔共作模式的单位面积碳减排潜力可达到23.4%~24.4%。研究从碳排放的角度为中国传统稻作模式向生态稻作模式转型提供了理论依据。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