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生物在土壤微生物组中起到枢纽作用,在时间、空间维度上对原生生物分布格局及其对根系微生态影响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按照空间换时间法,选择同一桑园不同树龄(10龄、80龄,200龄左右)桑(Morus alba L.)根际土壤作为样本,利用I...
详细信息
原生生物在土壤微生物组中起到枢纽作用,在时间、空间维度上对原生生物分布格局及其对根系微生态影响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按照空间换时间法,选择同一桑园不同树龄(10龄、80龄,200龄左右)桑(Morus alba L.)根际土壤作为样本,利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土壤原生生物种类多样性、群落组成差异并分析了其驱动因素,为探讨桑根际原生生物的生态学稳定性机制奠定基础。结果表明,不同树龄桑树原生生物群落优势门基本一致,主要为金藻门Chrysophyta、Kinetoplastida、硅藻门Bacillariophyta、轮虫门Rotaliida、卵菌门Oomycetes和Petalomonadida,但相对丰度存在差异,在10a vs 80a、10a vs 200a和80a vs 200a中相对丰度差异显著的属分别为Paracercomonas、Petalomonas和变形虫Acanthamoeba、吻滴虫属Rhynchomonas,表明土壤原生生物群落在属水平上组成和相对丰度具有明显树龄变异。原生生物多样性受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群落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度与氯离子含量极显著负相关,Simpson指数与全盐量显著负相关,群落覆盖度与速效钾和碱解氮含量显著正相关。桑根际原生生物与真菌、细菌之间存在共同的环境偏好或潜在的生物相互作用。
采用PCR技术扩增6个地理种群桑天牛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mt DNA COⅠ)基因序列,基于mt DNA COⅠ基因序列变异探讨不同地理分布桑天牛种群间的遗传距离、系统发育以及遗传分化程度。对6个地理种群的33个桑天牛样本的mt DNA COⅠ...
详细信息
采用PCR技术扩增6个地理种群桑天牛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mt DNA COⅠ)基因序列,基于mt DNA COⅠ基因序列变异探讨不同地理分布桑天牛种群间的遗传距离、系统发育以及遗传分化程度。对6个地理种群的33个桑天牛样本的mt DNA COⅠ基因扩增产物的测序结果表明共有19个位点发生变异,占序列总长的4.0%,其中来自河南省济源的桑天牛有12个变异位点,来自浙江省的桑天牛有9个变异位点,来自河北省4个地区的桑天牛的变异位点较少;河北省的4个地理种群的遗传距离较小,在0.001 3-0.002 6之间,河北、河南、浙江种群间的遗传距离较大,其中河南种群与河北种群的遗传距离又远远大于浙江种群与河北种群的遗传距离,后2大地理种群分布区域的海拔更接近。利用MEGA4.1软件构建的NJ系统进化树显示,6个地理种群形成河北、河南和浙江3大地理分布格局;从遗传分化程度上来看,桑天牛种群的3大地理分布格局不存在共享的单元型,遗传分化系数(FST)在0.804 1-0.892 2范围内,遗传分化程度较高。综合分析认为,不同地理种群桑天牛存在分化的原因除地理分布外,更重要的是生态条件的差异。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