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245 篇 期刊文献
  • 16 篇 会议
  • 1 篇 成果

馆藏范围

  • 262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237 篇 医学
    • 112 篇 临床医学
    • 61 篇 中西医结合
    • 53 篇 药学(可授医学、理...
    • 46 篇 基础医学(可授医学...
    • 30 篇 中药学(可授医学、...
    • 5 篇 中医学
    • 4 篇 医学技术(可授医学...
    • 2 篇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
  • 12 篇 理学
    • 11 篇 生物学
    • 1 篇 化学
  • 6 篇 工学
    • 3 篇 生物医学工程(可授...
    • 2 篇 化学工程与技术
    • 1 篇 材料科学与工程(可...
    • 1 篇 生物工程
  • 2 篇 农学
    • 1 篇 作物学
    • 1 篇 畜牧学
  • 2 篇 管理学
    • 1 篇 公共管理
    • 1 篇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

主题

  • 16 篇 大鼠
  • 14 篇 心肌缺血
  • 13 篇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 12 篇 心肌细胞
  • 11 篇 再灌注损伤
  • 9 篇 动脉粥样硬化
  • 9 篇 细胞凋亡
  • 9 篇 心肌梗死
  • 8 篇 血管紧张素ⅱ
  • 8 篇 高血压
  • 8 篇 心律失常
  • 8 篇 动作电位
  • 6 篇 粉防己碱
  • 6 篇 细胞培养
  • 5 篇 血流动力学
  • 5 篇 高脂血症
  • 5 篇 牛磺酸
  • 5 篇 内皮细胞
  • 5 篇 心肌
  • 5 篇 丙二醛

机构

  • 19 篇 新乡医学院
  • 14 篇 南华大学
  • 14 篇 郑州大学
  • 13 篇 西安交通大学
  • 11 篇 南京医科大学
  • 10 篇 第四军医大学
  • 10 篇 河南大学
  • 9 篇 华中科技大学
  • 9 篇 北京医学院
  • 9 篇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
  • 8 篇 哈尔滨医科大学
  • 8 篇 汕头大学
  • 8 篇 中山大学
  • 7 篇 山西医学院
  • 7 篇 遵义医学院
  • 7 篇 锦州医学院
  • 6 篇 新乡医学院第二附...
  • 5 篇 广东医学院
  • 5 篇 中国药科大学
  • 5 篇 泸州医学院

作者

  • 12 篇 臧伟进
  • 11 篇 饶曼人
  • 9 篇 于晓江
  • 9 篇 张宝恒
  • 8 篇 宋卉
  • 7 篇 臧益民
  • 7 篇 马丽
  • 7 篇 关永源
  • 7 篇 盛小刚
  • 6 篇 王中群
  • 6 篇 齐志敏
  • 6 篇 吴芹
  • 6 篇 商黔惠
  • 6 篇 唐朝枢
  • 6 篇 齐治
  • 6 篇 杨永宗
  • 6 篇 王洪新
  • 5 篇 冯义柏
  • 5 篇 周家国
  • 5 篇 王东平

语言

  • 262 篇 中文
检索条件"机构=河南医学院药理教研室心血管组"
262 条 记 录,以下是91-100 订阅
排序:
抑肽酶对实验性急性肝损伤模型小鼠肝组织的保护作用
收藏 引用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年 第6期36卷 1039-1042页
作者: 王强 王心童 王虹蛟 孟威宏 颜炜群 任立群 解放军第461医院内二科 吉林长春130021 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 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 辽宁沈阳110015 吉林大学再生医学科学研究所生物化学研究室 吉林长春130021 吉林大学药学院实验药理与毒理学教研室 吉林长春130021
目的:观察抑肽酶对实验性急性肝损伤小鼠肝组织超微结构改变的影响,探讨其对肝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小鼠急性四氯化碳(CCl4)肝损伤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甘利欣注射液组及抑肽酶小、中、大剂量组。各组小鼠取肝组织做超薄...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蜂蜡素对HepG2细胞HMG-CoA还原酶mRNA表达及蛋白质水平的影响
收藏 引用
中国新药杂志 2009年 第4期18卷 345-348页
作者: 廖芳 钟琳玲 张小娜 江西省赣南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 江西省赣州市人民医院心血管科 广州市制药总厂药理室
目的:探讨蜂蜡素对HepG2细胞HMG-CoA还原酶mRNA表达及蛋白质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比色法,Western Blot,RT-PCR等技术方法,观察蜂蜡素对HepG2细胞存活能力、HMG-CoA还原酶mRNA表达及蛋白质水平的影响。结果:当蜂蜡素浓度为100mg·...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有效bcl-2siRNA对HL-60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收藏 引用
白血病.淋巴瘤 2009年 第12期18卷 712-713页
作者: 燕春艳 杨庆媛 魏红 雷小勇 涂玉林 王旭 崔文 孔灵玲 济宁医学院病理教研室 272013 南华大学药物药理研究所 南华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
目的应用RNA干扰(RNAi)技术观察有效bcl-2siRNA对白血病细胞HL-60凋亡的影响。方法将有效bcl-2siRNA转染入HL-60细胞;用MTT法、流式细胞术(FCM)及Hoechst33258荧光染色法观察细胞增生及凋亡情况。结果有效bcl-2siRNA有抑制HL-60细...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辛伐他汀对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细胞L-型钙通道mRNA表达的影响
收藏 引用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年 第1期35卷 78-81,195页
作者: 窦忠霞 王举 魏征人 孙景辉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小儿心血管科 吉林长春130021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 吉林长春130021 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 吉林长春130021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对柯萨奇B3病毒(CVB3)感染BALB/c小鼠后心肌细胞L-型钙通道(LCCs)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辛伐他汀对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作用。方法:应用CVB3感染BALB/c小鼠制作病毒性心肌炎模型,辛伐他汀混悬液灌胃,按辛伐他汀剂量分为10...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疾病机制与治疗:蛋白激酶及其抑制剂与心血管疾病(英文)
收藏 引用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09年 第4期25卷 817-825页
作者: 陈东芹 祁峰 张伟 朱卫忠 南通大学医学院药理教研室 江苏南通226001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老年化研究所 老年病研究中心心血管科学实验室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21224
在当今世界上,心血管疾病是导致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原因。到目前为止,对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学研究与治疗的认识已经取得了实质上的进展。人体心血管系统有许多细胞信号级联放大系统,其中一些是有益的,一些是代偿的,而其它则是...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地塞米松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减轻大鼠急性肺损伤
收藏 引用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09年 第1期25卷 22-25页
作者: 张勇 娄冬梅 李洪岩 金德男 高井真司 于振香 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内科 吉林长春130021 长春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一区 吉林长春130051 日本大阪医科大学药理教研室 日本大阪
目的:观察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在大鼠急性肺损伤中的作用及地塞米松(DEX)的影响。方法:在大鼠失血性休克的基础上,腹腔注射内毒素(二次打击)造成急性肺损伤模型,直接插管法检测大鼠平均动脉血压(MAP);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依托咪酯对大鼠杏仁核点燃模型的抑制作用
收藏 引用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09年 第2期9卷 232-233,259页
作者: 卢娜 岳旺 韩庆方 杨丽卿 于青 王晓雯 青岛大学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 山东青岛266021 青岛阜外心血管医院 山东青岛266034
目的:研究依托咪酯(Etomidate,ET)对大鼠杏仁核点燃发作的抑制及其抗癫痫作用。方法:测定ET对大鼠杏仁核点燃发作的脑电活动及行为变化指标的影响,测定ET对GABAA受体拮抗剂印防己毒素诱发小鼠惊厥的影响。结果:依托咪酯(6~9mg·kg...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苦参碱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
收藏 引用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年 第3期9卷 529-530页
作者: 李丽 于宏伟 李雪峰 吴宜艳 黑龙江牡丹江医学院药理教研室 157011 黑龙江牡丹江医学院生化教研室 157011 牡丹江红旗医院心血管内科
目的:探讨氧化苦参碱(OMT)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0只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缺血再灌注对照组和氧化苦参碱组,每组10只。测定各组大鼠心肌组织匀浆中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司帕沙星和左氧氟沙星对豚鼠心电图QT间期的影响
收藏 引用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09年 第5期15卷 425-428页
作者: 杨大英 韦迎娜 海南省农垦三亚医院心血管内科 海南三亚572000 郑州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河南郑州450052
目的:观察司帕沙星(sparfloxacin,SPX)和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LVFX)对豚鼠心电图QT间期的影响。方法:豚鼠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SPX和LVFX后,使用BL-410生理软件记录心电图Ⅱ导联中QT间期的变化。结果:SPX和LVFX引起的QT间期延长,具有...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遗传因素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与防治中的作用
收藏 引用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09年 第7期17卷 621-621页
作者: 王中群 李丽华 杨永宗 新乡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 河南省新乡市453003 濮阳市油田总医院病理科 河南省濮阳市457001 南华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 湖南省衡阳市42001
动脉粥样硬化是在遗传与环境等多种因素作用下经过长期演进发展而形成的一类复杂疾病。在整个疾病的发展演进过程中,遗传因素决定表型出现的临界点,而环境因素决定个体在这个临界点内的危险度。在一些罕见病例,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可以...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