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碳青霉烯类药物信息化专档管理效果,为临床提供借鉴。方法收集2016年7月-2019年6月江苏省人民医院全院出院患者碳青霉烯类药物的数据,根据碳青霉烯类药物的信息化管理内涵不同将其分成三个阶段,其中2016年7月-2017年6月为第一阶段,2017年7月-2018年6月为第二阶段,2018年7月-2019年6月为第三阶段,从碳青霉烯类药物使用前病原菌送检率、使用率、在抗菌药物使用中占比、使用频数(即累计DDD数,Defined daily doses,DDDs)、使用强度(Antibiotics use density,AUD)、处方合理率及不合理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第一、二、三阶段的送检率分别为85.47%(3972/4647)、89.36%(4676/5233)、98.56%(4526/4592)呈逐年升高趋势(P<0.001);碳青霉烯类药物使用率分别为3.24%(4647/143344)、3.38%(5233/154884)、2.55%(4592/180860)和在抗菌药物使用中占比分别为10.94%(4647/42493)、11.76%(5233/44503)、9.47%(4592/48471)总体呈下降趋势(P均<0.001);第二阶段的DDDs(41221.75)和AUD(3.17)均较第一阶段(43151.5,3.51)略有下降(P=0.628,0.711),第三阶段(55208.38,3.80)较第一阶段(P=0.001,0.263)、第二阶段(P=0.376,0.077)均有所增加;碳青霉烯类药物消耗量第一阶段以亚胺培南(67.10%)为最多,第二(42.88%)和第三阶段(38.30%)则以美罗培南为主;三个阶段碳青霉烯类药物处方合理率分别为20.00%、38.64%、95.23%,逐年升高(P均<0.05);第三阶段的不合格处方原因中适应证、会诊权限、病原学及疗效评估占比下降,给药方案的原因占比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01);三个阶段肺炎克雷伯菌及鲍氏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呈增长趋势(P均<0.001),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相对比较稳定。结论碳青霉烯类药物信息化专档管理平台在促进碳青霉烯类药物的合理使用上发挥了作用,但仍需进一步完善。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