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检索、评价并总结成人体外膜氧合(ECMO)撤机策略的相关证据,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图书馆、PubMed、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英国医学杂志最佳...
详细信息
目的:检索、评价并总结成人体外膜氧合(ECMO)撤机策略的相关证据,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图书馆、PubMed、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英国医学杂志最佳临床实践数据库(BMJ Best Practice)、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指南库、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数据库、UpToDate以及美国卫生保健研究与质量机构(AHRQ)、美国重症医学会(SCCM)、美国重症护理协会(AACN)、欧洲重症医学会(ESICM)、体外生命支持组织(ELSO)等机构网站中与ECMO撤机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指南、证据总结、专家共识、临床决策,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7月。由循证团队进行文献筛选、质量评价、证据提取和总结。结果:共纳入13篇文献,包括4篇指南、4篇专家共识、3篇临床决策、2篇系统评价,形成42条关于成人ECMO撤机策略的证据,包括建议在静脉-静脉体外膜氧合(V-V ECMO)撤机前评估患者能否充分进行气体交换、当静脉-动脉体外膜氧合(V-A ECMO)患者心功能基本恢复时应尽早撤机等,内容涉及团队建立、抗凝管理、评估、撤机实施、管路与伤口管理、质量控制6个方面。结论:本研究对成人ECMO撤机策略进行了文献总结,为规范ECMO撤机提供了参考信息。建议结合医院实际情况构建ECMO团队,应用当前证据规范ECMO撤机流程,从而提高ECMO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目的提取、评价和总结ICU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口渴管理的相关证据,为医护人员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方法系统检索BMJ Best Practice、CINAHL、Cochrane Library、Clinical Trials、Embase、PubMed、UpToDate、Web of Science、国际指南协作...
详细信息
目的提取、评价和总结ICU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口渴管理的相关证据,为医护人员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方法系统检索BMJ Best Practice、CINAHL、Cochrane Library、Clinical Trials、Embase、PubMed、UpToDate、Web of Science、国际指南协作网、美国国立指南数据库、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网站、澳大利亚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数据库、加拿大安大略省注册护士协会网站、苏格兰校际指南网、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医脉通等数据库或网站中关于ICU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口渴管理的证据,包括临床决策、证据总结、指南、推荐实践、专家共识、系统评价和随机对照试验等,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11月20日。由2名经过循证护理培训的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的质量评价,并结合专家建议对证据进行提取和汇总。结果共纳入17篇文献,包括4篇临床决策、1篇证据总结、4篇系统评价、8篇随机对照试验。总结出26条关于ICU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口渴管理的最佳证据,包括危险因素识别、口渴的评估、口渴的干预和效果评价4个方面。结论该研究总结的最佳证据可为临床医护人员管理ICU经口气管插管患者的口渴症状提供循证依据。在应用证据时,医护人员要结合患者的意愿和具体的临床情境,正确运用证据,解决患者的口渴问题。
目的分析国内外孕产妇分娩心理创伤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检索孕产妇分娩心理创伤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9...
详细信息
目的分析国内外孕产妇分娩心理创伤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检索孕产妇分娩心理创伤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9月20日,用CiteSpace 6.2.4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最终纳入国外文献412篇、国内文献82篇;国内外孕产妇分娩心理创伤研究的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发文量第一的国家是美国(n=98),中国位居第二位(n=82);聚类结果显示孕产妇分娩心理创伤研究热点为影响因素的探讨和护理干预研究,国外研究的发展趋势为“影响因素—疾病表现—疾病干预”,侧重于探索创伤表现;国内研究则呈现出“多元化、具细化”的发展趋势,更关注于开发特异性评估工具。结论近年来孕产妇分娩心理创伤的研究逐渐增多,但干预性研究尚不足,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差距较大,未来国内学者应加强本土化研究,拓展特异性评估工具的应用,开展高质量的干预研究,以促进该领域护理质量的高质量发展。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