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6 篇 期刊文献

馆藏范围

  • 6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5 篇 法学
    • 3 篇 政治学
    • 3 篇 马克思主义理论
  • 2 篇 管理学
    • 1 篇 农林经济管理
    • 1 篇 公共管理

主题

  • 1 篇 民族主义
  • 1 篇 “中国共产党能”
  • 1 篇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
  • 1 篇 人类命运共同体
  • 1 篇 现代性
  • 1 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 1 篇 唯物史观
  • 1 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1 篇 创新
  • 1 篇 精准扶贫治理
  • 1 篇 “马克思主义行”
  • 1 篇 开放性
  • 1 篇 “三大规律”
  • 1 篇 普遍主义
  • 1 篇 参与机制
  • 1 篇 权力风险
  • 1 篇 新马克思经济学综...
  • 1 篇 唯物辩证法
  • 1 篇 特殊主义
  • 1 篇 公共性

机构

  • 6 篇 淮阴师范学院
  • 2 篇 江苏高校社会风险...
  • 1 篇 复旦大学
  • 1 篇 中国矿业大学
  • 1 篇 南开大学·中国社会...

作者

  • 1 篇 王梦哲
  • 1 篇 吴永生
  • 1 篇 丁三青
  • 1 篇 傅红冬
  • 1 篇 张旺
  • 1 篇 王新建
  • 1 篇 高建昆
  • 1 篇 刘小华
  • 1 篇 吴长剑

语言

  • 6 篇 中文
检索条件"机构=淮阴师范学院江苏高校社会风险评估与治理法治化研究基地"
6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排序:
论“能”“好”与“行”的辩证统一关系
收藏 引用
江淮论坛 2022年 第1期 101-108页
作者: 王梦哲 丁三青 淮阴师范学院江苏高校社会风险评估与治理法治化研究基地 江苏淮安223001 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江苏徐州221116
揭示“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马克思主义行”三大命题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是遵照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要求,看清楚过去为什么成功、弄明白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精准扶贫治理中大学生村官参与机制梗阻及其消弭
收藏 引用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0年 第34期 45-48页
作者: 吴长剑 傅红冬 淮阴师范学院 223001 江苏高校社会风险评估与治理法治化研究基地
现实表明,我国精准扶贫治理中大学生村官参与机制存在理念滞后、主体"悬浮"、路径失范、手段单一、效果欠佳等梗阻。参与机制梗阻的生成机理涉及理念落差、主体利益桎梏、路径制度缺陷、手段"差序格局"、效果多因...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民族主义与现代性:冲突及其
收藏 引用
教学与研究 2020年 第7期 81-90页
作者: 张旺 淮阴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高校社会风险评估与治理法治化研究基地 江苏淮安223001
民族主义曾经是世界历史上一股积极的进步力量并由此构成现代性的重要内容,但极端民族主义所导致的族际和国际冲突同时成为现代性危机之一。现代性所包含的工具理性和个人权利相信人类理性的普遍效力,而民族主义则表现为一种特殊的情感...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新冠疫情中的权力风险:挑战与应对
收藏 引用
江汉论坛 2020年 第12期 16-22页
作者: 吴永生 淮阴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淮阴师范学院江苏高校社会风险评估与治理法治化研究基地 江苏淮安223001
风险社会,权力风险因其基因被激活而日渐频密,明显影响乃至规定着其他风险的生成和治理,其在新冠疫情中的集中呈现也深了世人的权力认知。从疫情的最初爆发到全球大流行及其“震中”的相续变换,权力风险不仅暴露了相关官员低下的专...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新时代文自信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论析
收藏 引用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0年 第12期38卷 118-121页
作者: 刘小华 淮阴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高校社会风险评估与治理法治化研究基地江苏淮安223001
自信是一个民族、国家和政党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撑,事关其生死存亡。文自信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丰富时代价值,二者具有密切的相融共通性关系,从文自信视角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进路,让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新马克思经济学综合学派学术创新的辩证思维进路
收藏 引用
海派经济学 2022年 第4期20卷 1-20页
作者: 王新建 高建昆 淮阴师范学院江苏高校社会风险评估与治理法治化研究基地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
新马克思经济学综合学派秉持“马学为体、西学为用、国学为根、世情为鉴、国情为据、综合创新”的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观,进行了持续的马克思主义学术创新,表现出对全面性、整体性、系统性,客观性、联系性、发展性,矛盾分析、对立面的统...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