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3,589 篇 期刊文献
  • 296 篇 会议
  • 4 篇 成果

馆藏范围

  • 3,889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3,178 篇 医学
    • 1,618 篇 中西医结合
    • 1,566 篇 中医学
    • 616 篇 临床医学
    • 608 篇 中药学(可授医学、...
    • 201 篇 药学(可授医学、理...
    • 79 篇 基础医学(可授医学...
    • 49 篇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
    • 28 篇 医学技术(可授医学...
    • 14 篇 护理学(可授医学、...
  • 225 篇 教育学
    • 219 篇 教育学
    • 6 篇 心理学(可授教育学...
  • 42 篇 理学
    • 23 篇 生物学
    • 12 篇 化学
    • 3 篇 科学技术史(分学科...
  • 41 篇 工学
    • 16 篇 化学工程与技术
    • 13 篇 生物医学工程(可授...
    • 6 篇 生物工程
    • 4 篇 材料科学与工程(可...
  • 37 篇 管理学
    • 26 篇 公共管理
    • 5 篇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
    • 3 篇 农林经济管理
  • 21 篇 法学
    • 15 篇 马克思主义理论
    • 4 篇 社会学
    • 2 篇 政治学
  • 12 篇 农学
    • 6 篇 作物学
  • 11 篇 文学
    • 6 篇 中国语言文学
    • 4 篇 外国语言文学
    • 2 篇 新闻传播学
  • 7 篇 历史学
    • 6 篇 中国史
  • 2 篇 哲学
    • 2 篇 哲学
  • 1 篇 经济学
  • 1 篇 艺术学

主题

  • 129 篇 中药
  • 125 篇 中医药疗法
  • 98 篇 中医
  • 93 篇 辨证论治
  • 85 篇 中国医药学
  • 79 篇 中医学
  • 71 篇 大鼠
  • 61 篇 《内经》
  • 60 篇 治疗
  • 59 篇 教学改革
  • 51 篇 中医基础理论
  • 49 篇 教学方法
  • 48 篇 中医诊断学
  • 47 篇 实验研究
  • 43 篇 临床应用
  • 42 篇 治则
  • 40 篇 诊断
  • 38 篇 证候
  • 38 篇 病机
  • 37 篇 中医理论

机构

  • 373 篇 陕西中医学院
  • 237 篇 广西中医学院
  • 212 篇 安徽中医学院
  • 201 篇 河北医科大学
  • 166 篇 滨州医学院
  • 162 篇 浙江中医学院
  • 150 篇 河北中医学院
  • 140 篇 湖北中医学院
  • 123 篇 甘肃中医学院
  • 123 篇 湖南中医学院
  • 114 篇 江西中医学院
  • 109 篇 山东中医学院
  • 106 篇 山西中医学院
  • 105 篇 北京中医药大学
  • 104 篇 云南中医学院
  • 90 篇 新疆医科大学
  • 90 篇 北京中医学院
  • 89 篇 辽宁中医学院
  • 82 篇 贵阳中医学院
  • 80 篇 河南中医学院

作者

  • 43 篇 张登本
  • 38 篇 刘孟安
  • 32 篇 尤昭玲
  • 30 篇 杨毅
  • 28 篇 于文涛
  • 27 篇 王若光
  • 26 篇 汪剑
  • 26 篇 王醊恩
  • 24 篇 李殊响
  • 23 篇 赵进喜
  • 22 篇 周俊琴
  • 21 篇 刘宁
  • 20 篇 王蕊
  • 19 篇 贾海忠
  • 18 篇 杜惠兰
  • 17 篇 邹颖
  • 17 篇 方朝义
  • 17 篇 杨牧祥
  • 17 篇 赵岩
  • 17 篇 刘霞

语言

  • 3,888 篇 中文
  • 1 篇 英文
检索条件"机构=滨州医学院中医学教研室"
3889 条 记 录,以下是991-1000 订阅
排序:
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卫生技术评估(二)与其他疗法安全及有效性比较评价
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卫生技术评估(二)与其他疗法安全及有效性比...
收藏 引用
第七届亚太地区循证医学研讨会
作者: 陈晓凡 李幼平 钟大可 黄艳 江西中医学院 南昌330004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国循证医学中心 成都610041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循证医学与流行病学教研室 成都610041
来源: 评论
兔脑缺血再灌注后PPARγ表达对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收藏 引用
临床医学工程 2012年 第9期19卷 1472-1474页
作者: 边立忠 张冬梅 柳梅 山东省淄博市齐都医院检验科 山东淄博255400 山东省临沂市人民医院神经科 山东临沂276003 青岛大学医学院中医学教研室 山东青岛266021
目的观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表达对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日本大耳白兔72只,参照Pulsinelli四动脉阻断法建立兔全脑缺血90min/再灌注6h,1d,3d,7d,14d和28d的动物模型。TUNEL法染色观察脑皮质、海...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收藏 引用
管理学家 2012年 第18期 354-354页
作者: 付晓 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中医学教研室
针对西医院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依据教育认知结构理论和中医学自身理论特点,结合科学出版社案例版《中医学》教材,融典型案例于教学中,我们对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知识体系进行了优化,丰...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卫生技术评估(一)纳入标准评价
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卫生技术评估(一)纳入标准评价
收藏 引用
第七届亚太地区循证医学研讨会
作者: 陈晓凡 李幼平 李鸿浩 黄艳 江西中医学院 南昌330004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国循证医学中心 成都610041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循证医学与流行病学教研室 成都610041
来源: 评论
大鼠空白血清对阴虚内热型SLE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蛋白质表达谱的影响
收藏 引用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2年 第4期19卷 203-207页
作者: 程喜平 范瑞强 赖梅生 陈明春 余捷凯 朱晓浚 许德清 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 广东广州510515 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 广东广州510120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学院中医外科教研室 广东广州510515 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皮肤科 广东广州510120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肿瘤研究所 浙江杭州310006
目的:在蛋白表达谱水平探讨大鼠空白血清作为含药血清空白对照的价值。方法:收集SLE阴虚内热证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按孵化液量的20%加入大鼠空白血清,对照组按孵化液量的20%加入RPMI 1640培养液,收集孵化后细...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杨牧祥教授对眩晕的认识及辨证用药
收藏 引用
河北中医 2012年 第6期34卷 810-811,839页
作者: 王玮 于文涛 北京市海淀区北太平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北京100082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中医诊断学教研室 河北石家庄050091
杨牧祥为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任中医师,全国第二、三、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北省首届十二大名中医,临床经验丰富,辨证用药独特。
来源: 评论
防己茯苓汤加味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64例临床观察
收藏 引用
河北中医 2012年 第3期34卷 375-377页
作者: 胡满香 石玫 李浩杰 曹文利 刘晓明 李晓东 李叶 梁红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脉管科 河北石家庄050051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中药药理教研室 河北石家庄050091 河北省中医院医务科 河北石家庄050011
目的观察防己茯芩汤加味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12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4例予防己茯苓汤加味治疗,对照组56例予迈之灵片口服治疗。2组均1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防己茯苓汤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60例临床分析
收藏 引用
河北中医 2012年 第4期34卷 537-538页
作者: 李浩杰 石玫 胡满香 曹文利 刘晓明 李晓东 李叶 梁红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脉管科 河北石家庄050051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中药药理教研室 河北石家庄050091 河北省中医院医务科 河北石家庄050011
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post thrombotic syndrome,PTS)是发生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造成的慢性静脉高压为主的一组慢性静脉淤血综合征。2007-11─2008-06,我们运用防己茯苓汤治疗PTS 60例,结果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60例均为...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古代中医药标准化探讨
收藏 引用
中医杂志 2011年 第13期52卷 1090-1093页
作者: 任秋兰 翟伟 内蒙古医学院中医学院妇儿教研室、针推教研室 呼和浩特市010059
在古代中医发展史上,虽然没出现"标准"一词,但实际发挥的作用却非常重要。从中医名词术语、中医诊疗、中药、针灸几方面试做探讨,对今天中医药标准化的构建,或有启迪。
来源: 评论
新安医家余国珮对燥、湿二气的认识
收藏 引用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年 第3期34卷 151-152页
作者: 周雪梅 陈雪功 安徽中医学院中医临床学院中医诊断教研室 安徽230038
燥、湿二气的病因、病机学说起源于秦汉,发展于金元,争鸣于明清。清.黄元御《四圣心源》"医家识燥湿之消长,则仲景之堂奥可阶而升",强调辨别燥湿为辨证论治的捷径与升堂入的台阶,将燥湿之辨提高到纲领的地位。清代新安医家余国珮创...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