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究小鼠β-防御素(mBD)2对结肠癌细胞SW480细胞增殖、凋亡作用及可能作用机制,为结肠癌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 体外培养SW480细胞,转染mBD2重组质粒分为空白组(Control组)、阴性转染组(NC组)、mBD2转染组,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平板细胞克隆实验检测细胞克隆形成数目情况;Hoechst33342染色法观察细胞形态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情况;Western印迹法检测凋亡有关蛋白Bax、活化的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caspase)3、Bcl-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随着细胞培养时间延长,mBD2转染组细胞增殖抑制率逐渐升高,在同一时间点,与Control、NC组相比,mBD2转染组细胞增殖抑制率显著升高( P <0.05)。与Control、NC组相比,mBD2转染组细胞克隆形成数目均降低,mBD2转染组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 P <0.05)。与Control、NC组相比,mBD2转染组细胞G1期DNA量均显著升高( P < 0.05)。3组G2期、S期DNA量无明显变化( P >0.05)。与Control、NC组相比,mBD2转染组细胞中Bax、活化caspase3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Bcl-2蛋白表达显著降低( P <0.05)。结论 mBD2可能通过使细胞阻滞于G1期,上调凋亡蛋白表达,进而抑制SW480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发挥抗肿瘤作用。
近年来“以器官系统为中心(organ system based curriculum,OSBC)”的教学模式成为各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项目,滨州医学院以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为契机,全面接轨国际医学教育标准,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力争培养知识性、创新型与...
详细信息
近年来“以器官系统为中心(organ system based curriculum,OSBC)”的教学模式成为各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项目,滨州医学院以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为契机,全面接轨国际医学教育标准,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力争培养知识性、创新型与实用型的综合性医学人才。在新的教学模式下,通过课程整合、英语教学调整、专业英语强化等措施提升了医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取得良好成效。
目的探讨肌球蛋白1D(myosin 1d,MYO1D)对自噬溶酶体形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免疫荧光观察大鼠肾上皮(normal rat kidney,NRK)细胞内MYO1D蛋白质与自噬体标志性蛋白质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
详细信息
目的探讨肌球蛋白1D(myosin 1d,MYO1D)对自噬溶酶体形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免疫荧光观察大鼠肾上皮(normal rat kidney,NRK)细胞内MYO1D蛋白质与自噬体标志性蛋白质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 3,LC3)的共定位关系;CRISPR-Cas9技术敲除NRK细胞中MYO1D基因,并分为MYO1D基因未敲除组,即NC组(non-specific control,NC)与MYO1D基因敲除组,即KO组(myosin1d knockout,KO);免疫荧光观察两组细胞中LC3与溶酶体关联膜蛋白1(lysosomal associated membrane protein 1,LAMP1)的共定位关系;蛋白质免疫印迹检测两组细胞自噬底物蛋白P62(p62/sequestosom-1,p62)的表达水平;对两组细胞进行荧光融合蛋白GFP-RFP-LC3(GFP-RFP-LC3)转染,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示踪自噬溶酶体的形成,并利用溶酶体标记探针(lyso-tracker red)检测溶酶体活性的变化。结果在NRK细胞中,可观察到MYO1D与LC3存在显著的共定位关系;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KO组中自噬溶酶体的形成受阻,荧光拟合程度降低;与NC组比较KO组P6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KO组内绿色荧光与红色荧光共同标记的自噬体比例升高;与NC组比较KO组溶酶体活性增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YO1D参与并影响自噬溶酶体的生成过程,其作用机制可能是MYO1D参与了自噬体转运至溶酶体并与之融合。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