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深度脱碳的综合能源系统转型是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关键抓手。研究统筹工业、交通、电力、热力多元部门,并基于能源规划(EnergyPLAN)模型通过动态仿真模拟研判四川省综合能源系统低碳转型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结果显示:(1)冬季以热泵为核心的热电联产(Combined Heat and Power,CHP)是低碳热力重要导向,在全国保供需求下,燃气电厂占比下降。春季CHP逐渐被燃煤电厂和水电替代,夏季进入丰水期且日照辐射充足,但可能引发“弃水”“弃光”问题。核电在内陆缺乏发展优势且布局受地震活动限制,生物质能和地热能由于高昂成本致使出力贡献有待提升。(2)得益于水能禀赋优势,电力部门成为“碳达峰”工作排头兵。热力部门煤炭消费仍占据主导地位,作为过渡能源的天然气消费占比逐年提升,生物质燃料出力初显成效。工业重型生产依赖于高水平化石燃料的持续供能,电炉钢、氢冶金工艺发展有望推进转型进程。得益于运输工具转型及基础设施建设,交通部门电气化进程持续加快,且“绿氢”贡献有待增强。(3)2030年四川省综合能源系统成本排序由大到小依次为:燃料成本、投资成本、运行维护成本、碳排放成本。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