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探究同域分布的水鹿(Cervus equinus)与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的日活动节律、时间生态位分化及共存机制,于2017年5月-2018年4月,在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利用红外相机对二者进行持续监测。采用核密度估计方法(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和重叠指数(Coefficient of overlap)来对比分析二者的日活动节律。结果表明:水鹿与毛冠鹿均偏向于晨昏活动,但二者的日活动节律相似度较低(Δ=0.80,P<0.01),水鹿日活动节律有3个活动高峰,分别在03:30-04:00、06:00-08:00、18:00-23:30,而毛冠鹿仅有2个活动高峰,分别在07:00-12:00与17:00-21:30。水鹿早上的活动高峰明显比毛冠鹿提前,而晚高峰结束时间比毛冠鹿晚2 h。二者在旱雨季间的日活动节律差异显著(水鹿:Δ=0.93,P=0.03;毛冠鹿:Δ=0.88,P<0.01),二者在旱季早上的活动峰值较雨季晚半小时,毛冠鹿傍晚(19:00)活动峰值比雨季(20:00)提前1h。和雨季相比,二者均在旱季傍晚的活动高峰值更大、活动高峰期更长,而在雨季的活动高峰值和活动高峰期二者之间呈现出相反的趋势。二者间的日活动节律重叠指数较低(Δ=0.80),且旱季的重叠指数(Δ=0.83)和最大活动高峰值(0.12)均高于雨季(Δ=0.74;高峰值为0.10),但整体上和季节间均差异显著(P<0.01)。本研究表明同域分布水鹿和毛冠鹿可以通过时间生态位上的分化来减少二者在食物、空间与时间资源上的竞争以实现共存。研究结果可为同域分布下近缘物种的更深入的共存机制研究和针对性保护管理策略的制定提供重要的数据参考。
应用最大熵模型(Maxent)模拟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在末次间冰期(last inter glacial, LIG)、末次盛冰期(last glacial maximum, LGM)和当代(Present)等不同时期的中国潜在分布格局,分析影响其分布的主导生物气候因子。结果显示:(1...
详细信息
应用最大熵模型(Maxent)模拟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在末次间冰期(last inter glacial, LIG)、末次盛冰期(last glacial maximum, LGM)和当代(Present)等不同时期的中国潜在分布格局,分析影响其分布的主导生物气候因子。结果显示:(1)历史气候的变迁,檵木由末次间冰期经末次盛冰期进入当代,适生区面积呈现增加趋势。当代适生区面积占比最大,适生程度也较高;(2)训练数据和测试数据的AUC值分别为0.947和0.954,均达到了极高的精度;(3)刀切法检测表明,影响檵木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依次为bio14(最干月份平均降雨量)、bio17(极干季降雨量)、为bio19(极冷季平均降雨量)和bio15(湿度变化方差),其适生值范围分别是23—93 mm, 98—300 mm, 110—350 mm和42%—65%;(4)较纬度而言,经度是影响我国檵木分布格局的主要因子;(5)我国檵木当代的潜在地理分布主要在北回归线以北的区域,总面积为162.55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16.93%,高适生区集中于广西北部、江西东部、以及湖南南部、福建东部等地区。本研究较为准确地模拟了檵木在3个不同时期的适生分布,为深入分析檵木现代分布格局的形成提供科学依据。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