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不同给药方式对腰椎椎管减压融合术围手术期失血量、隐性出血量、输血率,以及不良反应等各方面的影响。方法:对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接受腰椎椎管减压融合术的6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TXA不同给药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术前2 h口服2 g TXA;对照组在切皮前5~10 min予以1 g TXA静脉输注,术后6 h予以1 g TXA静脉输注1次。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引流管拔除时间、输血率、静脉血栓形成率、不良事件发生率,观察术前和术后1、3 d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后1、3 d的Hb及HCT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总失血量、术中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拔管时间、输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静脉血栓形成和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在腰椎椎管减压融合术围手术期口服TXA与静脉注射TXA在减少围手术期失血量的效果是相当的,且是安全可靠的,从节约医疗成本和使用便利性方面建议口服TXA。
目的 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和国际癌症基因组联盟(International Cancer Genome Consortium,ICGC)数据库中的数据构建基于双硫死亡相关基因(disulfidptosis-associated genes,DAGs)和铁死亡相关基因...
详细信息
目的 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和国际癌症基因组联盟(International Cancer Genome Consortium,ICGC)数据库中的数据构建基于双硫死亡相关基因(disulfidptosis-associated genes,DAGs)和铁死亡相关基因(ferroptosis-associated genes,FAGs)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预后预测模型,并探索高和低风险评分HCC患者的免疫特征及抗肿瘤药物敏感性。方法 在TCGA和ICGC数据库官网下载HCC转录组和临床数据,提取DAGs和FAGs的表达量,然后根据差异表达分析和预后分析筛选出差异表达且与预后相关的DAGs和FAGs(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and prognostically relevant DAGs and FAGs,DFAGs)。通过LASSO回归筛选构建HCC预后预测模型的因素。用单变量和多变量Cox回归分析、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主成分分析和t分布-随机邻居嵌入分析风险因素的预后价值。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进一步探索与HCC预后相关基因的作用机制。用单样本基因集富集分析风险因素对免疫细胞及免疫细胞功能的影响。基于癌症药物敏感性基因组学数据库,使用oncoPredict包预测低风险和高风险(根据风险评分中位数划分低和高风险)HCC对抗肿瘤药物的反应。结果 本研究筛选出4个DFAGs(SLC7A11、SLC1A5、G6PD、LRPPRC,其相应风险系数分别为0.035 0、0.044 2、0.159 7、0.013 2),以此构建了HCC预后预测模型为:风险评分=0.0350×SLC7A11表达量+0.044 2×SLC1A5表达量+0.159 7×G6PD表达量+0.013 2×LRPPRC表达量。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高风险评分是影响HCC患者生存的独立风险因素[HR(95%CI)=5.414(1.918,15.279),P<0.001]。在TCGA及ICGC数据库中的数据中均显示高风险评分HCC患者较低风险评分HCC患者的生存情况更差(P<0.001、P=0.003)。富集分析显示,风险差异基因对HCC有多方面的影响,与免疫反应、细胞周期、糖酵解或糖异生等密切相关。免疫分析显示,在高危组患者中,促进免疫抑制的免疫细胞增加,如活化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而自然杀伤细胞浸润显著减少。药物敏感性分析显示,5-氟尿嘧啶、阿法替尼、环磷酰胺、拉帕替尼等药物可能对高风险HCC患者反应良好,奥沙利铂、索拉非尼等药物可能对低风险HCC患者反应良好。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与DFAGs相关的HCC预后预测模型在TCGA及ICGC数据库中的数据中均提示对HCC患者生存情况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在高和低风险HCC患者中的免疫细胞浸润水平和免疫功能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对靶向药物和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该模型可为HCC患者的免疫治疗、个体化治疗及预后评估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
目的分析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Anastomotic Leakage,AL)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有效预防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后AL提供理论依据,并进一步探索AL对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12月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394例行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按是否发生术后吻合口瘘分成无吻合口瘘(无AL组,359例)和吻合口瘘组(AL组35例)两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寻术后AL独立的危险因素。根据可能会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的因素,将无AL组和AL组进行1︰1倾向性得分匹配(PSM),再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匹配组和匹配后AL组患者术后3年的总生存率、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对于生存时间满3年的匹配组和匹配后AL组的患者,进行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体系QLICP(Quality of Life Instruments for Cancer Patients)中的大肠癌CR(Colorectal Cancer)量表第二版(简称为QLICP-CR(V2.0))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生命质量差异。结果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发现患者男性(OR:2.680,95%CI:1.098~6.540),术前接受新辅助治疗(OR:5.109,95%CI:2.347~11.118),术前白蛋白<35 g/L(OR:3.269,95%CI:1.507~7.090),肿瘤距肛缘距离<7 cm(OR:3.330,95%CI:1.448~7.657)是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后AL的独立危险因素。Kaplan-Meier法分析显示,AL并不影响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78.8%vs 75.8%,P=0.752)、3年局部复发率(9.1%vs 18.2%,P=0.285)、3年远处转移率(12.1%vs 15.2%,P=0.726)。AL患者在心理功能中的情绪侧面(P=0.029)、大肠特异模块中的大便情况侧面(P=0.039)评分显著降低。结论男性、术前接受新辅助治疗、术前白蛋白<35 g/L、肿瘤距肛缘距离<7 cm是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后AL的独立危险因素。AL不影响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预后。AL会对患者带来情绪、大便情况上的不良影响。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