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瘤矮病由水稻瘤矮病毒(rice gall dwarf virus,RGDV)引起,是一种重要的水稻病毒病害,主要分布于东南亚、中国和韩国。在中国,电光叶蝉(Reciliadorsalis)是RGDV最主要的传播介体。为了明确昆虫携带病毒后对昆虫行为的影响,本研究通...
详细信息
水稻瘤矮病由水稻瘤矮病毒(rice gall dwarf virus,RGDV)引起,是一种重要的水稻病毒病害,主要分布于东南亚、中国和韩国。在中国,电光叶蝉(Reciliadorsalis)是RGDV最主要的传播介体。为了明确昆虫携带病毒后对昆虫行为的影响,本研究通过组建昆虫生命表和Y型嗅觉仪评估RGDV对介体昆虫电光叶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结果表明,带毒群体与对照群体相比,RGDV对电光叶蝉生命表参数有显著的影响,包括延缓若虫发育历期平均1.73天,若虫死亡率升高30.76%,成虫寿命缩短12.77天,成虫产卵量降低42.91%,卵的孵化率降低2.36%,以及成虫交配率提高6.14%;健康电光叶蝉偏好取食发病植株,而带毒电光叶蝉则无明显的取食偏好性;产卵选择性实验也表明健康电光叶蝉偏好产卵于带毒植株,而带毒电光叶蝉则无明显的偏好性。由此我们认为RGDV侵染改变了介体电光叶蝉种群的适合度,RGDV侵染不利于介体电光叶蝉种群的繁衍,但有利于病毒的传播和扩散。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ee black streaked-dwarf virus,SRBSDV)属于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斐济病毒属(Fijivirus)的一个暂定种,是近年来危害我国水稻生产的重要病毒之一。SRBSDV由介体白背飞虱以持久增殖型方式传播传播,...
详细信息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ee black streaked-dwarf virus,SRBSDV)属于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斐济病毒属(Fijivirus)的一个暂定种,是近年来危害我国水稻生产的重要病毒之一。SRBSDV由介体白背飞虱以持久增殖型方式传播传播,病毒在昆虫体内的扩散直接关系到昆虫能否有效传播病毒。已知SRBSDV编码的P7-1非结构蛋白可独立形成管状结构,但功能未知,推测其与病毒的扩散有关。本研究在白背飞虱培养细胞内通过电镜切片观察到SRBSDV侵染后形成包裹病毒粒体的管状结构,免疫胶体金标记证明管状结构由P7-1蛋白组成。同时,包裹病毒粒子的管状结构可从侵染细胞伸向邻近的健康细胞,当通过人工合成的源于P7-1基因的dsRNA干扰P7-1蛋白的表达,不仅可抑制管状结构的形成,而且将病毒限制在初侵染细胞内,表明P7-1蛋白形成的管状结构参与病毒在细胞间的扩散。在昆虫体内,通过免疫荧光标记发现SRBSDV在初侵染的昆虫中肠上皮细胞内形成P7-1管状结构,管状结构可直接穿过上皮细胞以外的基底膜到达中肠表面的肌肉组织,随后通过与肌肉组织主要成分actin蛋白的互作沿着环肌和纵肌向其他器官扩散。当通过注射法将dsP7-1导入昆虫体内,不仅可以显著地抑制P7-1管状结构的形成,而且使病毒的复制局限在初侵染上皮细胞内,表明P7-1管状结构参与了病毒在昆虫体内的扩散。通过本研究系统地阐明了P7-1蛋白形成管状结构参与病毒的扩散,且管状结构可直接穿过基底膜突破昆虫的侵染屏障扩散到中肠表面,为解析SRBSDV与白背飞虱的高亲和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