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国东南区域不同稻作方式对水稻生产过程中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其碳足迹的影响,对促进水稻可持续生产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当前推广的常规稻‘佳辐占’和杂交中稻‘甬优2640’为材料,构建4种适合福建不同生态类型区的稻作模式:1)双季稻,早稻和晚稻均种植佳辐占(D-J);2)早熟再生稻,头季稻和再生季稻均种植佳辐占(R-J);3)中熟再生稻,头季稻和再生季稻均种植甬优2640(R-Y);4)单季晚稻,与中熟再生季稻同期抽穗的单季晚稻,种植甬优2640(S-Y)。采用密闭静态暗箱观测法和气相色谱法分别收集并检测稻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量,借用生命周期法对不同稻作方式产生的直接和间接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即碳足迹)进行数据采集与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稻作方式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均表现为生育前期排放量较低,到孕穗期前后达到高峰后又下降,即全生育期呈前高后低的双峰曲线,其中早稻或头季稻达到的第1个峰值较相应晚稻或再生季稻的第2个峰值高。不同稻作模式稻田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差异显著。各种植模式全球增温潜势(GWP)表现为:R-Y>D-J>S-Y>R-J,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表现为:D-J>S-Y>R-Y>R-J;与双季稻模式相比,佳辐占再生稻模式GWP和GHGI分别降低26.1%和14.1%;与同期抽穗的单季晚稻相比,甬优2640再生季稻稻田GWP和GHGI分别降低74.3%和56.7%。不同稻作模式下水稻单位产量碳足迹为0.38~1.08 kg CO_(2)-eq.·kg^(-1),其中双季稻模式下最高,再生稻模式下甬优2640的单位产量碳足迹最低。不同稻作模式产生的碳足迹主要来源于CH_(4),其贡献率高达44.2%~71.5%。可见,再生稻种植模式能显著降低水稻全球增温潜势和碳排放强度。选用高产低碳排放的水稻优良品种并配套科学栽培技术,是有效降低稻田CH_(4)排放量和碳足迹、促进再生稻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本研究以毛蟹( C. sinensis cv. Maoxie)、本山( C. sinensis cv. Benshan)、梅占( C. sinensis cv. Meizhan)3个乌龙茶品种为研究对象,分析不施肥条件下茶树根部土壤养分随种植年限的变化,以及茶叶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茶...
详细信息
本研究以毛蟹( C. sinensis cv. Maoxie)、本山( C. sinensis cv. Benshan)、梅占( C. sinensis cv. Meizhan)3个乌龙茶品种为研究对象,分析不施肥条件下茶树根部土壤养分随种植年限的变化,以及茶叶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茶树的根部土壤pH值均随茶树种植年限的增长而呈现下降趋势。不同茶树根部土壤的有机质及有效磷含量达到Ⅰ级肥力;0年取样的茶树土壤碱解氮含量为Ⅰ级肥力,不施肥种植1-2年后均为Ⅱ级肥力;土壤速效钾含量在茶树0年取样时为Ⅰ级肥力,不施肥种植1年后毛蟹根部土壤为Ⅲ级肥力,本山和梅占则为Ⅱ级肥力,2年后均为Ⅲ级肥力。茶树叶片品质分析结果表明,随着不施肥种植时间的延长,茶叶中茶多酚、茶氨酸、咖啡碱的含量呈现下降趋势。同一种茶树在不同种植年限间,茶多酚含量的变化较为微弱,而茶氨酸、咖啡碱含量则呈显著差异。不同种植年限下茶树叶片中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与表没食子儿茶素含量及其品质指数均随着不施肥种植时间的延长而呈下降趋势,且同一种茶树不同种植年限间的变化率均呈显著差异。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