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调查外科监护室护理人员对患者安全态度的现况,为管理者建设和发展医院安全文化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上海地区二级、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共五所医院的外科监护室护理人员187人,采用中文修订版安全态度调查问卷(The China Version of ...
详细信息
目的:调查外科监护室护理人员对患者安全态度的现况,为管理者建设和发展医院安全文化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上海地区二级、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共五所医院的外科监护室护理人员187人,采用中文修订版安全态度调查问卷(The China Version of Safety Attitude Questionnaire,C-SAQ)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外科监护室护理人员的患者安全态度认知水平较好,总分为4.37±0.37分。不同特征的外科监护室护理人员中,随工作年资、职称的增长,对患者安全态度认知水平有增长的趋势,三级医院的护理人员在团队协作、安全氛围、压力感知维度得分高于二级医院,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加专科护士培训的护理人员在团队协作和安全氛围维度得分高于未参加专科护士培训的护理人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管理层应重视医院安全文化的建设和相关培训,重点关注低年资护士的安全教育和管理,积极完善专科护士培训工作,提高护理人员安全意识,降低医疗风险,保障患者安全。
20世纪中后期以来,教育研究与经济学、医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不断加深,随机干预实验作为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典型,已逐步成为国际上制定发展政策的关键环节,尤其是在教育和社会政策研究领域。2003年起,反贫困行动实验室(The Abdul Latif Jameel Poverty Action Lab,JPAL)和贫困行动创新组织(Innovations for Poverty Action,IPA)已在全球44个国家开展了近300项教育领域的随机干预实验评估研究,实证研究结果也被广泛应用于南亚、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发展中国家政府的教育决策中。J-PAL的创始人也因其对全球减贫发展的贡献荣获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虽然国际上已有大量研究验证了随机干预实验在促进教育产出、改善贫困群体收入方面的积极作用,但中国教育精准扶贫领域的随机干预实验研究却鲜为人知。对2007年至2019年10月间公开发表的有关30多项教育精准扶贫随机干预实验研究的学术论文进行系统分析,可以发现,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领域:教师与教育、信息技术与教育、营养健康与教育和儿童早期发展。这四大领域的研究以中国农村贫困地区人力资本代际陷阱为主线,探索了低成本且可行的解决农村贫困地区教育及相关问题的有效途径,总结了中国农村贫困地区教育领域随机干预实验研究的发展历史、现状和实践经验,为农村教育实践者提供了可操作的办法,为农村教育决策者提供了基于数据的实证支撑,也为国家教育精准扶贫制度设计者提供了经过随机干预实验验证的有效策略。此外,本文还对如何在不开展随机干预实验的情况下使用准实验方法为教育精准扶贫政策的制定提供可靠的实证依据进行了拓展介绍。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