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干细胞(Cardiac stem cell s,CSCs)的出现打破了哺乳动物的心肌是终末分化组织的传统观点,并且心肌细胞可以被CSCs更新,因此心脏是亦是具有内在自我更新潜能的器官。应用其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已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治疗方法,尤其是对于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的临床干细胞治疗提供了崭新的思路。二苯乙烯苷(2、3、5、4'-tetrahyd roxystilbene-2-0-β-D-glucoside,THSG)是中药何首乌中的主活性成分,大量文献报道其在心肌保护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应用THSG协同CSCs进行体外培养,研究证实THSG能显著提升CSCs中PCNA、CCK-8及增殖相关mRNA(VEGF,Tbx5,HCN,HCN4,α-MHC,β-MHC),及蛋白(Sca-1,card i ac tropon i n-Ⅰ,GATA-4,Nkx2.5,and Connex i n43)的表达,并能诱导S期细胞数量的增加,进而促使CSCs增殖。基于以上研究结果,以体外培养的CSCs和大鼠心梗模型为研究对象,进行CSCs心肌内移植后治疗心梗的研究,同时结合THSG药物协同诱导作用,结果显示:THSG+CSCs治疗组可显著降低MI引起的心电图S-T段抬高,缓解LVEF及LVFS的升高,同时免疫酶学(CK-MB,LDH)及形态学(TTC染色,HE染色等)结果也印证了THSG+CSCs与MI模型对照的显著性差异,心肌内相关蛋白(Sca-1,Nkx2.5,GATA-4,及Connex i n 43)的表达也同样证实了这一结论。因此我们提出:THSG可有效诱导CSCs体外及移植后心肌内CSCs的增殖,进而更多的分化为心肌细胞修复心梗大鼠病变心肌组织,使其进行心肌细胞再生修复。本研究旨在为受损心肌再修复提供新的治疗办法,为基础医学成果向临床转化提供实验依据。
脑积水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疾病,可继发于颅内出血、颅内肿瘤、颅内感染等情况,其发生、发展机制复杂,外科手术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仍然较高,迄今仍是神经系统难治性疾病之一。该项目立足于脑积水的发病机制研究与临床救治研究现状,在其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上进行了较深入的探索;同时,结合临床新技术应用的病例资料分析总结,尝试对脑积水疾病提出较深入、较全面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救治策略。该项目自2007年起,历时近十年,主要在以下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探索。发病机制研究上,围绕高岭土脑积水与脑室出血后脑积水动物模型,着力探究疾病的发病机制和诊疗新方法,初步证实反应性胶质细胞增生、纤维化进程、持续性铁超载是脑积水的三大主要发病因素;同时探索性地阐述了Wnt信号通路在纤维化及铁超载中的作用,并且从分子病理层面发现分选蛋白SNX27缺失导致的室管膜功能失调是促进脑积水的重要原因,这些结果为脑积水的药物靶向治疗提供了依据。诊断基础研究上,发现透明质酸等纤维化产物是脑积水诊断和预后的重要指标,并初步证实持续性颅内压监测、脑脊液动力学监测、PC cine MRI影像技术在脑积水的诊断和手术评估中有重要作用。治疗基础研究上,初步证实促肝细胞生长素、尿激酶、大麻受体2等可通过抑制纤维化途径有效缓解脑积水的进程,同时证实米诺环素、CEGI等诱导的抗胶质增生及去铁胺治疗在出血性慢性脑积水病程中有重要干预作用。临床救治研究上,利用神经内镜技术,开展了第三脑室造瘘、神经内镜下透明隔囊肿切除、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等微创手术,已完成临床病例三百余例,结果显示个体化手术方案的实施,可以减轻手术创伤、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缩短病人的住院时程。同时,项目还利用计算机模拟成像技术、3D模型仿真技术,开展了对脑积水后巨颅畸形患者的颅腔重建等技术创新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救治经验和良好的疗效。 项目整体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项目为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的系统性综合性研究,主要涉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市重要重大联合攻关项目1项、市领先学科建设项目1项;期间培养博士后2名,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14名;撰写学术论文72篇,其中发表于国内外学术期刊杂志36篇,学术会议交流36篇;共有17篇论文被SCI收录,总影响因子超过40分,6篇论文在中华医学会主办的国家一类杂志上发表,5篇论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交流,30余篇论文在国内学术会议上交流或录入汇编,部分内容编入《计算机辅助神经外科学》专著。同时,项目成果应用于7个省14家三级甲等医院,包括4个神经外科为国家重点学科的医院,2个国家“985”工程建设大学的附属医院,5个国家“211”工程建设大学的附属医院,成果还应用于省内所有地市级已开展同类工作的三级甲等医院,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显示出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