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139 篇 期刊文献
  • 3 篇 会议

馆藏范围

  • 142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77 篇 医学
    • 28 篇 临床医学
    • 26 篇 基础医学(可授医学...
    • 21 篇 药学(可授医学、理...
    • 10 篇 中西医结合
    • 7 篇 中药学(可授医学、...
    • 3 篇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
    • 1 篇 中医学
    • 1 篇 医学技术(可授医学...
  • 54 篇 理学
    • 49 篇 生物学
    • 3 篇 物理学
    • 2 篇 化学
  • 45 篇 工学
    • 28 篇 生物工程
    • 13 篇 化学工程与技术
    • 7 篇 生物医学工程(可授...
    • 3 篇 材料科学与工程(可...
    • 2 篇 轻工技术与工程
    • 2 篇 船舶与海洋工程
    • 1 篇 食品科学与工程(可...
  • 26 篇 农学
    • 25 篇 作物学
  • 2 篇 教育学
    • 2 篇 教育学
  • 2 篇 管理学
    • 1 篇 管理科学与工程(可...
    • 1 篇 公共管理

主题

  • 8 篇 恶性疟原虫
  • 5 篇 腺病毒
  • 5 篇 组蛋白脱乙酰化
  • 3 篇 酵母双杂交系统
  • 3 篇 疫苗
  • 3 篇 抗肿瘤
  • 3 篇 医学教育
  • 3 篇 启动子
  • 3 篇 靶向
  • 3 篇 细薄星芒海绵
  • 3 篇 基因表达
  • 3 篇 超微结构
  • 3 篇 组蛋白乙酰化
  • 3 篇 单克隆抗体
  • 3 篇 疟原虫
  • 3 篇 毕赤酵母
  • 2 篇 凋亡
  • 2 篇 溶瘤腺病毒
  • 2 篇 保守性
  • 2 篇 保守序列

机构

  • 104 篇 第二军医大学
  • 23 篇 浙江理工大学
  • 14 篇 第二军医大学东方...
  • 10 篇 上海交通大学
  • 9 篇 同济大学
  • 7 篇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
  • 6 篇 第二军医大学长征...
  • 4 篇 复旦大学
  • 4 篇 中国药科大学
  • 4 篇 第四军医大学
  • 3 篇 南京大学
  • 3 篇 长海医院
  • 3 篇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 3 篇 解放军第二军医大...
  • 3 篇 北京大学
  • 3 篇 苏州大学
  • 3 篇 山西医科大学
  • 2 篇 解放军南京军区南...
  • 2 篇 上海水产大学
  • 2 篇 中国科学院上海植...

作者

  • 22 篇 钱其军
  • 21 篇 陆德如
  • 12 篇 潘卫庆
  • 11 篇 陈坚
  • 11 篇 焦炳华
  • 11 篇 刘小宇
  • 9 篇 傅继梁
  • 8 篇 张晓琴
  • 8 篇 刘辉
  • 7 篇 杨勇骥
  • 6 篇 卢小玲
  • 6 篇 邓海琳
  • 6 篇 金华君
  • 6 篇 汤莹
  • 6 篇 李林芳
  • 6 篇 杨树桐
  • 5 篇 肖良
  • 5 篇 张建鹏
  • 5 篇 周秀梅
  • 5 篇 羊富光

语言

  • 142 篇 中文
检索条件"机构=第二军医大学生物技术队<第二军医大学卫生毒理学教研室> 200433"
142 条 记 录,以下是101-110 订阅
排序:
恶性疟原虫3D7株主要裂殖子表面抗原C-末端基因的全合成及其表达
收藏 引用
中华医学杂志 2002年 第3期82卷 198-202页
作者: 张冬梅 潘卫庆 陆德如 蒋立平 第二军医大学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第二军医大学医学生物技术与分子遗传研究所 上海200433
目的 在毕赤酵母表达系统中获得大量构象正确的 3D7/MSP1 4 2重组蛋白进行疫苗有效性试验。方法 采用不对称PCR法拼接合成了 3D7/msp1 4 2基因 (12 0 2bp) ,用电穿孔法将合成基因导入毕赤酵母并进行诱导表达 ,用免疫印迹法检测表达产...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RACE的研究及其在植物基因克隆上的应用
收藏 引用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年 第6期41卷 704-709页
作者: 唐克轩 开国银 张磊 潘征 赵凌侠 孙小芬 郑金贵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上海200433 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 上海200433 福建农林大学生物技术中心 福州350002
cDNA的末端快速扩增(RACE)是获得全长cDNA的有效手段之一.综述了RACE技术的原理、局限性、方法改进和新型RACE技术以及RACE在植物基因克隆上的相对优势、应用现状和未来的发展前景.
来源: 评论
加速器质谱技术检测细胞中DNA加合物的方法体系的建立及其应用
收藏 引用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2年 第2期2卷 54-56页
作者: 游冬青 邹鲁峰 陈杞 韩玲 杨平 蔡建明 孙红芳 王海芳 刘元方 第二军医大学放射医学教研室 第二军医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 上海200433 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 北京100871
本研究采用加速器质谱技术对体外培养细胞进行化学致癌物——苯并芘及杀灭菊酯的DNA加合物的C的标记示踪研究,建立了DNA加合物的剂量效应关系,并初步探讨了化学致癌物与细胞作用时间与DNA加合物形成关系,建立的该细胞模型可为细胞水平...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皮质酮快速激活PC12细胞中p38丝列原激活的蛋白激酶(英文)
收藏 引用
生理学报 2001年 第6期53卷 414-418页
作者: 李晓煜 邱俭 肖林 朱剑琴 陈宜张 第二军医大学生理学教研室 第二军医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 第二军医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 南京210093 上海200433 南京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
实验旨在研究糖皮质激素快速、非基因组作用的细胞内信号传导机制。Western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皮质酮可快速激活PC12细胞中p38丝列原激活的蛋白激酶 (mitogen activatedproteinkinase ,MAPK) ,时间、浓度曲线均为钟形 ,最大激活为 10 -9...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组蛋白乙酰化/脱乙酰化与DNA甲基化的关系
收藏 引用
生理科学进展 2001年 第4期32卷 362-364页
作者: 陈坚 张晓琴 傅继梁 第二军医大学军队卫生教研室 上海200433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感染科 上海200433 第二军医大学医学生物技术和分子遗传研究所 上海200433
组蛋白乙酰化和脱乙酰化与DNA甲基化有密切的关系。本文介绍了DNA甲基化对组蛋白乙酰化 /脱乙酰化影响 ,组蛋白乙酰化 /脱乙酰化对DNA甲基化的影响 ,以及组蛋白乙酰化
来源: 评论
天鹅型记忆接骨器治疗肱骨骨折和骨不连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收藏 引用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01年 第10期22卷 943-945页
作者: 许硕贵 张春才 苏佳灿 刘晓华 吴亦农 吴建国 薛召军 丁祖泉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 上海200433 中国科学院上海物理技术研究所 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目的 :研究天鹅型记忆接骨器 (SMC)治疗骨折和骨不连及其产生的动态记忆应力促进骨愈合的生物力学基础。 方法 :利用计算机仿真三维有限元技术 ,对 SMC固定肱骨的生物力学行为进行模拟 ,接骨器有限元模型共划分了 3 487个单元 ,节点数为...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抑癌基因PTEN/MMAC1的cDNA克隆及其表达质粒的构建
收藏 引用
生物技术通讯 2001年 第1期12卷 1-4页
作者: 陈坚 张晓琴 傅继梁 第二军医大学海医系军队卫生教研室 上海200433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感染科 上海200433 第二军医大学医学生物技术和分子遗传研究所 上海200433
为了获得PTEN/MMAC1的cDNA并构建其酵母双杂交系统中的诱饵质粒和逆转录病毒表达质粒。利用RT PCR方法 ,从 2 93细胞中扩增出一约 1.2kb的DNA片段 ,与pGEMTEasy连接 ,作全自动测序确证 ,重组入pLexA载体 ,构建成pLexA PTEN/MMAC1,并用...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组蛋白脱乙酰化酶及其与基因转录的关系
收藏 引用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2000年 第6期27卷 609-612页
作者: 陈坚 张晓琴 傅继梁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军队卫生教研室 上海200433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医学生物技术和分子遗传研究所 上海200433
含有组蛋白脱乙酰化酶活性的分子有两类 :一类是与酵母RPD3同源的分子 ,另一类是与RPD3不同源的分子 .它们各有其不同的来源 ,存在于各自的复合物中 ,催化不完全相同的组蛋白或其他蛋白质脱乙酰化 ;这些脱乙酰化酶与基因转录的调控存在...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从氯喹抗性产生看疟原虫的诱导变异
收藏 引用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0年 第6期18卷 363-365页
作者: 严继舟 宋关鸿 李明 第一军医大学生物技术研究室 广州510515 第二军医大学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上海200433
疟原虫对氯喹抗性的产生机制,一直存在争论,主要有两种观点[1,2],一种认为疟原虫抗药虫株天然存在.氯喹长期大量的应用起着选择(筛选)作用,将敏感个体或群体杀灭,遗留先天性抗药虫株.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疟原虫获得氯喹抗药性是对后天环境...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恶性疟裂殖子表面蛋白1合成基因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
收藏 引用
生物工程学报 2000年 第6期16卷 723-726页
作者: 张冬梅 潘卫庆 陆德如 医学生物技术和分子遗传研究所 上海200433 第二军医大学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 1是当今疟疾疫苗主要的候选抗原。由于天然MSP1基因AT含量异常高(为 74% ) ,使得克隆全长天然基因无法实现。本文已全合成了msp1基因 (4940bp) ,解决了该天然基因在异源系统中不稳定的问题。为制备大量msp1重...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