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161 篇 期刊文献
  • 27 篇 会议

馆藏范围

  • 188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173 篇 工学
    • 78 篇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
    • 55 篇 控制科学与工程
    • 22 篇 机械工程
    • 21 篇 仪器科学与技术
    • 10 篇 力学(可授工学、理...
    • 9 篇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
    • 8 篇 软件工程
    • 7 篇 测绘科学与技术
    • 5 篇 电子科学与技术(可...
    • 5 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3 篇 材料科学与工程(可...
    • 3 篇 信息与通信工程
    • 2 篇 光学工程
    • 2 篇 环境科学与工程(可...
    • 2 篇 安全科学与工程
    • 1 篇 电气工程
    • 1 篇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
    • 1 篇 兵器科学与技术
  • 22 篇 理学
    • 10 篇 地球物理学
    • 6 篇 天文学
    • 3 篇 物理学
    • 3 篇 系统科学
    • 1 篇 大气科学
  • 4 篇 管理学
    • 2 篇 管理科学与工程(可...
    • 2 篇 公共管理

主题

  • 7 篇 水润滑轴承
  • 6 篇 深空探测
  • 6 篇 直升机
  • 5 篇 航天器
  • 5 篇 干涉测量
  • 5 篇 月球探测
  • 5 篇 高超声速飞行器
  • 5 篇 在轨服务
  • 4 篇 最优控制
  • 4 篇 滑模控制
  • 4 篇 空间绳系机器人
  • 3 篇 轨道转移
  • 3 篇 电离层
  • 3 篇 质量检测
  • 3 篇 深空网
  • 3 篇 姿轨耦合
  • 3 篇 运动规划
  • 3 篇 仿真系统
  • 3 篇 数值方法
  • 3 篇 轨迹优化

机构

  • 124 篇 西北工业大学
  • 56 篇 航天飞行动力学技...
  • 24 篇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
  • 23 篇 航天飞行动力学技...
  • 13 篇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
  • 13 篇 航天飞行动力学技...
  • 12 篇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12 篇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
  • 8 篇 陕西理工大学
  • 7 篇 航天飞行动力学国...
  • 7 篇 陕西省工业自动化...
  • 6 篇 武汉大学
  • 4 篇 北京跟踪与通信技...
  • 4 篇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
  • 3 篇 上海宇航系统工程...
  • 3 篇 上海航天控制技术...
  • 3 篇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
  • 3 篇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
  • 3 篇 航天飞行动力学技...
  • 3 篇 中国气象局国家卫...

作者

  • 30 篇 岳晓奎
  • 23 篇 唐歌实
  • 23 篇 朱战霞
  • 22 篇 yue xiaokui
  • 17 篇 陈略
  • 17 篇 zhu zhanxia
  • 16 篇 王美
  • 15 篇 方群
  • 14 篇 fang qun
  • 14 篇 wang mei
  • 14 篇 chen lue
  • 13 篇 任天鹏
  • 13 篇 张科
  • 13 篇 代洪华
  • 13 篇 韩松涛
  • 12 篇 han songtao
  • 12 篇 袁建平
  • 12 篇 tang geshi
  • 11 篇 zhang ke
  • 10 篇 吕梅柏

语言

  • 188 篇 中文
检索条件"机构=航天飞行动力学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188 条 记 录,以下是61-70 订阅
排序:
基于最优路径的多视场全天自主星图识别
收藏 引用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2019年 第1期41卷 148-153页
作者: 姜笛 张科 DEBEIR Olivier 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 陕西西安710072 法语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图像信号处理及声学实验室 航天飞行动力学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陕西西安710072
为提高低成本小视场星敏感器在全天自主星图识别模式下的识别成功率,提出一种基于最优路径特征的多视场星敏感器星图识别方法。通过多视场观测星图的星图间识别,得到融合后的星图,设置随机分布在星图中主星邻域内各星的蚁群,以迭代的方...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空间操控任务控制仿真平台设计
收藏 引用
系统仿真学报 2018年 第9期30卷 3366-3376页
作者: 袁静 袁建平 王明明 王菲 张弛 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航天飞行动力学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西安710072 北京世冠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100027
提出一种空间操控任务控制仿真平台设计方案,具有通用性强、任务组建速度快、操控过程模拟逼真度高等特点。平台采用FMI实现多源模型耦合,通过Python脚本进行任务控制,基于Unity3D实现虚拟视景仿真,通过配置工具建立复杂空间操控机构的...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采用单目视觉的非合作目标星状态估计
收藏 引用
宇航学报 2019年 第10期40卷 1243-1250页
作者: 郭新程 孟中杰 黄攀峰 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智能机器人研究中心 西安710072 西北工业大学航天飞行动力学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西安710072
针对微小卫星逼近观测未知的空间翻滚非合作目标星任务,提出一种基于单目视觉的目标星相对状态估计方法。在建立追踪星/目标星相对运动模型的基础上,以单目相机识别并测量获得的目标星固有特征的像素位置为观测输入,通过扩展卡尔曼滤波...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在轨服务中空间系绳的应用及发展
收藏 引用
宇航学报 2019年 第10期40卷 1134-1145页
作者: 孟中杰 黄攀峰 鲁迎波 胡永新 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智能机器人研究中心 西安710072 西北工业大学航天飞行动力学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西安710072
针对空间系绳在空间在轨服务中的应用与发展问题,在简述空间系绳传统应用及试验情况的基础上,综述了空间绳系机器人、空间绳网机器人两类新在轨应用方式的研究和发展,主要包括动力学建模、结构设计、相对状态测量、逼近/抓捕控制、拖曳...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基于自适应增强随机搜索的航天器追逃博弈策略研究
收藏 引用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2024年 第1期42卷 117-128页
作者: 焦杰 苟永杰 吴文博 泮斌峰 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 陕西西安710072 航天飞行动力学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陕西西安710072 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上海201108
针对航天器与非合作目标追逃博弈的生存型微分对策拦截问题,基于强化学习研究了追逃博弈策略,提出了自适应增强随机搜索(adaptive-augmented random search,A-ARS)算法。针对序贯决策的稀疏奖励难题,设计了基于策略参数空间扰动的探索方...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空天飞行器弹道/轨道一体化设计
收藏 引用
航空学报 2018年 第4期39卷 54-63页
作者: 方群 刘怡思 王雪峰 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 西安710072 西北工业大学航天飞行动力学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西安710072
弹道/轨道一体化设计是解决空天飞行器发射入轨和轨道转移问题的一种全新思路。针对目前存在的空天飞行器弹道/轨道一体化设计问题,通过改进非开普勒轨道方程的方法建立飞行器在连续推力、气动力、引力以及摄动力等多种力作用下的弹道/...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折纸超材料及其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及展望
收藏 引用
航空学报 2024年
作者: 岳晓奎 朱明珠 耿浩华 龚莉菁 王勇越 西北工业大学航天飞行动力学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
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未来航天器对结构、性能和功能的要求愈加严苛,轻量化、高强度、具备多功能和多模态变形能力的材料设计成为关键需求。折纸超材料因其独特的几何设计和力学特性,已经成为航空航天领域的研究热点,这类材...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航天器非脆弱控制理论及应用研究进展
收藏 引用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2024年
作者: 吕佰梁 刘闯 岳晓奎 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 西北工业大学航天飞行动力学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随着航天工程的逐步实施,航天器正朝着高速、大尺度、多功能的大型化和复杂化方向发展,强鲁棒非脆弱高精高稳控制技术是保证航天器在复杂太空环境下正常运行并成功实施空间任务的有效保障。本文梳理了非脆弱控制理论的起源及发展,进...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软管连接约束下的加油机/无人机编队跟踪控制
收藏 引用
航空学报 2023年 第17期44卷 258-268页
作者: 刘博 孟中杰 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 西安710072 西北工业大学航天飞行动力学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西安710072
在自主空中加油任务中,针对受油无人机(UAV)与加油机对接后形成的软管约束下的编队跟踪控制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领航-跟随的加油编队跟踪控制方法。首先,建立软管约束下加油编队运动学/动力学模型。然后设计非奇异终端滑模编队快速收敛控...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嫦娥二号”后续小行星飞越探测任务设计
收藏 引用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2014年 第2期36卷 13-17页
作者: 刘磊 吴伟仁 唐歌实 周建亮 航天飞行动力学技术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094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 北京100094 国家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 北京100037
为了实现对4179小行星飞越之后的嫦娥二号卫星的最大限度利用,提出了后续小行星飞越探测计划,研究了相关飞行任务设计。基于嫦娥二号卫星轨道、剩余燃料和测控距离等约束,设计了能量最优的转移轨道,给出了合适的小行星交会目标。研究了...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