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对2011—2021年南宁市各医疗机构报告的丙类传染病进行时空趋势分析,了解南宁市丙类传染病流行特征,为科学制定防控政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空间分析法,掌握2011...
详细信息
目的对2011—2021年南宁市各医疗机构报告的丙类传染病进行时空趋势分析,了解南宁市丙类传染病流行特征,为科学制定防控政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空间分析法,掌握2011—2021年南宁市丙类传染病及几种主要传染病的流行特点。结果2011—2021年南宁市共报告丙类传染病10种714533例,占同期全市法定传染病报告数的73.29%,年均发病率873.57/10万;报告死亡66例,年均死亡率0.0807/10万;历年发病趋势呈“横向”波动(P<0.05),4—7月和9—10月是发病高峰,城市发病率高于乡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发病年龄是0~<5岁,占81.64%;职业以散居儿童为主,占62.31%,其次是幼托儿童,占24.45%。发病的主要病种依次为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泻、流行性腮腺炎和流行性感冒,年均发病率分别为642.83/10万、123.74/10万、49.52/10万和44.67/10万。结论南宁市丙类传染病需要重点防控手足口病,其次是其他感染性腹泻病,0~3岁儿童是防控的重点对象,幼托机构、中小学校是防控的重点场所。
目的分析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31个省(区、市、兵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的近期防控态势,基于各省份的疫情防控现状提出分区管理的设计建议。方法基于2020年1月25-2月8日中国31个省(区、市、兵团)COVID-19累计确诊病例数,计算累计和新增确诊病例数的环比增长率,并拟合随时间的线性函数得到环比增长率的线性趋势。进一步结合环比增长率的中位数(median,M)、标准差(standarddeviation,S)和累计确诊病例数进行AZP-SA(auto zone procedure with stimulate annealing,AZP-SA)的空间约束聚类,对各省份疫情现状进行合理分区。结果中国31个省(区、市、兵团)累计确诊病例数的环比增长率在近期均呈现下降趋势。新增确诊病例数的环比增长率则没有呈现出明显的趋势方向。选择AZP-SA方法将中国31个省(区、市、兵团)分成8个区,其中湖北及湖北周边省份属于疫情下降相对较慢的地区,西北和北方省份疫情控制良好,东部和东南省份的疫情控制效果处于两者之间。结论累计确诊病例数的环比增长率是衡量疫情短期趋势的良好指标,基于累计确诊病例数及其环比增长率应用空间约束聚类可以对中国各省份的疫情现状进行划分,为下一步的复工复产提供建议。
目的: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作为具有发展前景的脊髓损伤治疗方法之一,目前大多集中于小动物模型相关研究,大动物实验开展较少,并且对干细胞的种类选择与治疗效果仍存在争议。文章通过Meta分析间充质干细胞对大动物模型脊髓损伤相关指标的影响,评价其对脊髓损伤修复的作用。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OVID、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检索时限从建库起至2019年12月,收集关于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动物脊髓损伤的系列研究。由2位研究者按照纳入标准独立完成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及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Stata16.0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10篇文献纳入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间充质干细胞可显著改善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I2=97.73%,MD=3.94,95%CI(2.15,5.72),P<0.01],并根据细胞来源、观察时间、移植时机、移植方式和移植类型分不同进行亚组分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短时间观察组(<2个月)、长时间观察组(≥2个月)、急性期移植组、非急性期移植组、单纯细胞移植组、异种移植组的运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支架复合移植组运动评分相较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的损伤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I2=98.05%,MD=-1.00,95%CI(-1.95,-0.04),P=0.04];③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相对表达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I2=99.48%,MD=80.61,95%CI(-27.48,188.70),P=0.14]。结论: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对大动物脊髓损伤的运动功能和损伤修复有明显改善作用,且安全性较高。受纳入文献质量的限制,以上结论需更高质量、更大样本的随机对照实验加以验证。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