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膳食炎症指数(dietary inflammatory index,DII)与超重/肥胖之间的关联,为研究肥胖的炎症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9年1月-5月在新疆伊犁州霍城县招募35~74岁队列成员并完成基线调查,采用统一制定的调查问卷,收集研究对象一般人口特征、行为方式等信息。采用食物频率调查表(food frequency questionnaires,FFQ),调查研究对象膳食摄入情况,计算DII,评估膳食的炎症潜能。结果研究对象2241人,超重的检出率为38.51%,肥胖的检出率为32.04%;总研究对象DII评分以正值为主,总体膳食属于促炎性膳食;调整年龄、民族、性别、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后,Log-binomial回归分析模型结果显示DII与超重及肥胖存在相关性,最大促炎组患超重及肥胖的风险是最大抗炎组的1.32倍(PR=1.32,95%CI:1.10~1.57,P=0.015),其中DII与超重仅在Q1(最大抗炎)与Q4(最大促炎)组间发现相关性(PR=1.26,95%CI:1.09~1.47,P=0.002),DII与肥胖在每组均存在相关性,随着DII评分的增加,研究对象患肥胖的风险增加。结论膳食炎症指数与超重/肥胖之间存在相关性,膳食的肥胖效应可以从炎症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目的利用结构化方程模型分析精神分裂症家庭照护者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为采取有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调查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缺陷及其家庭照护者家庭功能、社会支持、心理健康现状基础上,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影响照顾者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其效应指标,主要拟合参数包括比较拟合指数(compare the fitted indices,CFI)、拟合优度指数(goodness of fit index,GFI)、调整后的拟合优度指数(the adjusted goodness of fit index,AGFI)、规范拟合指数(normed fit index,NFI)以及近似误差均方根(approximate error root mean square,RMSEA)。结果照护者心理自评量表总分及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等维度得分均高于正常人水平(均有P <0. 05)。精神分裂症家庭照护者中仅有19. 0%感到无或很少负担,33. 0%为轻度负担,48. 0%认为负担较重。结构方程模型拟合指数为:X^2(58)=47. 440,P=0. 838,X^2/df=0. 818,主要拟合参数GFI=0. 968、AGFI=0. 943、CFI=1. 000、NFI=0. 973、RMSEA=0. 000,模型拟合效果较好。结论精神分裂症家庭照护者存在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照护负担较重;提升家庭照护者社会支持、家庭关怀,提高患者社会功能是改善其照护负担与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
目的调查学龄前儿童膳食摄入情况,为研究学龄前儿童膳食模式及饮食特征、制定有针对性的膳食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自行设计的《学龄前儿童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在我国西北地区西安、兰州、西宁、银川和乌鲁木齐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541名3-7岁儿童为研究对象,对其膳食摄入情况进行调查,利用潜在剖面分析法提取膳食模式。结果根据赤池信息量(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贝叶斯信息量(Bayesian information criterion,BIC)、调整贝叶斯信息量(aBIC)值最小,且使罗梦戴尔鲁本校似然比(Lo-Medell-Rubin likelihood ratio test,LMR)和基于Bootstrap的似然比检验(Bootstrap likelihood ratio test,BLRT)检验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确定3分类模型为理想模型。根据3个潜在类别的类别概率和20类食物的条件均数分布情况,将学龄前儿童膳食模式分别命名为高质量膳食模式、常规膳食模式和低质量膳食模式,其在学龄前儿童中的分布分别为9.22%,57.38%和33.41%。低质量的膳食模式中叶类蔬菜、蛋类及制品、奶类及制品、仁果类和核果类水果等食物摄入均较低,油炸类、甜食类和饮料类等食物的摄入较高(P<0.05)。结论潜在剖面分析可应用于居民膳食模式的提取,但其精确性仍需进一步验证。本研究所提取的低质量膳食模式的学龄前儿童应当加大蔬菜、蛋奶类及水果类食物的摄入,减少油炸、甜食以及饮料类食物的摄入,有针对性地进行儿童膳食干预,促进儿童身心健康。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