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回顾性分析550例初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临床特点、细胞遗传学特征和生存情况。方法收集患者基本信息,采用WHO(2008)标准进行分型,同时应用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基于WHO造血组织肿瘤分类的预后积分系统(WPSS)及修订版IPSS(IPSS-R)积分系统进行预后分层。结果550例MDS患者中位年龄57(12-89)岁,男女比为1.72∶1。血液学特点:外周血细胞三系可有不同程度减少或增加,中位HGB为72(22-154)g/L,中位PLT为52(3-587)×10^9/L,中位WBC为2.52(0.11-48.00)×10^9/L。细胞遗传学特征:251例(45.6%)检出克隆性染色体异常,复杂核型89例,占所有患者的16.2%。染色体异常类型主要以不平衡异常为主,三体或单体多见。最常见的克隆性异常是+8,占染色体异常患者的29.9%(75/251);其次为-7/del(7q)、del(5q)、del(20q)等。550例患者中位随访27(0.3-144)个月,采用IPSS、IPSS-R、WPSS分别对患者进行分组并比较各组生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IPSS-R分组中低危组中位OS期未达到,中危组中位OS期为44(95% CI 28-60)个月,高危组中位OS期为17(95% CI 13-21)个月,极高危组中位OS期为8(95% CI 5- 11)个月(P 〈0.001)。结论该研究中纳入的MDS患者中位年龄57(12-89)岁,细胞遗传学异常类型与欧美报道有所差异,IPSS、IPSS-R和WPSS分层对于预测MDS患者的生存有重要意义。
目的探讨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患者一线应用国产达沙替尼与一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伊马替尼的疗效差异。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就诊并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63例Ph+AL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转归,比较一线应用国产达沙替尼与伊马替尼的疗效。
结果应用国产达沙替尼者31例,应用伊马替尼者32例。两组患者诱导治疗4周完全缓解(CR)率分别为96.8%和93.8%(P=1.000),诱导治疗4周主要分子学反应(MMR,BCR-ABL拷贝数较基线下降3个对数级)率分别为41.9%和43.8%(χ2=0.021,P=0.884),移植前复发率分别为6.5%和12.5%(P=0.672),移植前MMR率分别为83.9%和68.8%(χ2=1.985,P=0.15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国产达沙替尼组和伊马替尼组20个月总生存(OS)率分别为95.5%、76.5%,20个月无事件生存(EFS)率分别为93.5%、61.4%,两组OS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90,P=0.320),EFS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26,P=0.015)。多因素分析显示应用国产达沙替尼(HR=0.201,95% CI 0.045~0.896,P=0.035)和移植前获得MMR(HR=0.344,95% CI 0.124~0.956,P=0.041)的患者具有更好的EFS。
结论TKI联合化疗并序贯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Ph+ALL时,与一线应用伊马替尼相比,一线应用国产达沙替尼者EFS更优。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