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究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氮效率差异对其根际土壤养分特性及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研究以氮高效型紫花苜蓿(‘LW6010’)和氮低效型紫花苜蓿(‘陇东’苜蓿)为试验材料,在不施氮(N0)和施氮103.5 kg hm-2(纯N)条件下对...
详细信息
为探究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氮效率差异对其根际土壤养分特性及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研究以氮高效型紫花苜蓿(‘LW6010’)和氮低效型紫花苜蓿(‘陇东’苜蓿)为试验材料,在不施氮(N0)和施氮103.5 kg hm-2(纯N)条件下对其根际土壤养分、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氮高效型紫花苜蓿‘LW6010’的根际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机质、微生物量碳含量和土壤酶活性均显著高于‘陇东’苜蓿,而pH值显著低于‘陇东’苜蓿(P<0.05)。在施氮处理下,紫花苜蓿‘LW6010’的根际土壤细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均高于‘陇东’苜蓿。综上所述,氮高效型紫花苜蓿‘LW6010’的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均显著高于氮低效型‘陇东’苜蓿,且‘LW6010’的根际土壤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假单胞菌属等有益菌群的丰度均高于‘陇东’苜蓿,更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
施肥是恢复和提升退化草地生产力的重要措施,但单次施肥在时间尺度上对高寒草地植被和土壤质量的影响仍不明确。旨在探究祁连山高寒区建植20年以上的多年生退化禾草混播草地在单次氮磷施肥后对植被和土壤理化性质的持续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四个氮肥水平(N_(0):0 kg N/hm^(2)、N_(1):50 kg N/hm^(2)、N_(2):100 kg N/hm^(2)、N_(3):200 kg N/hm^(2))和四个磷肥水平(P_(0):0 kg P_(2)O_(5)/hm^(2)、P_(1):65 kg P_(2)O_(5)/hm^(2)、P_(2):117 kg P_(2)O_(5)/hm^(2)、P_(3):210 kg P_(2)O_(5)/hm^(2)),氮磷配施组合共16种处理。评估了施肥当年(2021年)和第三年(2023年)的草地生产力和土壤理化特性。结果显示,2021年,高氮水平(N_(3))显著提高地上生物量(AGB),并增加了土壤有机质(SOM)、速效氮(AN)和速效磷(AP)含量;2023年,高磷水平(P_(2)和P_(3))的AGB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并显著提升了AN、AP和全磷(TP)含量。氮肥、磷肥分别于AGB、SOM、AN显著相关;磷肥还与AP和TP显著相关;氮磷交互显著影响SOM和全氮(TN)含量;年际分别与AGB、SOM、AN显著相关。2021年,氮肥和磷肥对所有指标均有促进作用;2023年磷肥对AGB、SOM和TN仍有显著促进作用,而氮肥效果不显著,表明磷肥的遗留效应大于氮肥。结构方程模型显示,氮肥对2021年AGB有直接影响,磷肥显著影响2023年AGB,并通过AP等间接提高地下生物量(BGB)。综上,施肥当年氮肥占主导作用,高氮中磷(200 kg N/hm^(2)和117 kg P_(2)O_(5)/hm^(2))模式效果最佳;施肥第三年磷肥的肥效仍在发挥作用,低氮高磷(50 kg N/hm^(2)与117和210 kg P_(2)O_(5)/hm^(2))配施的持续效果更好。综合生态与经济效益,单次高磷与低氮配施可发挥施肥的增产作用和更稳定持续的遗留效应。本研究结果可为高寒地区退化禾草混播草地培育复壮实践提供重要参考。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