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肝静脉压力梯度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消化道出血的评估价值。方法:纳入2020年1月—2021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112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肝静脉压力梯度与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所有患者按随访1年内是否发生消化道出血分为消化道出血组和无消化道出血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肝静脉压力梯度;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获得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消化道出血的独立预测因素,重点分析肝静脉压力梯度与患者消化道出血的相关性;基于多因素分析结果建立预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消化道出血风险的列线图模型,绘制校准曲线以验证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肝静脉压力梯度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性别、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Child-Pugh分级以及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消化道出血组男性占比、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占比、凝血酶原活动度≤75%、Child-Pugh分级C级占比、MELD评分>14分占比以及肝静脉压力梯度明显高于无消化道出血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Child-Pugh分级、MELD评分以及肝静脉压力梯度为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基于多因素分析结果获得的独立预测因素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Child-Pugh分级、MELD评分以及肝静脉压力梯度,结合各自影响权重建立预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消化道出血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校准曲线显示,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消化道出血风险的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符合度良好(P>0.05)。结论:肝静脉压力梯度可用于准确评估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消化道出血风险,基于独立预测因素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背景与目的:破裂是腹主动脉瘤最严重的并发症,由于需要快速诊断、紧急手术,且手术难度极大,病死率一直居高不下。目前,国内针对破裂腹主动脉瘤(rAAA)的报道极少,给rAAA的防治带来了诸多困难。本研究收集了多中心、大样本量rAAA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治疗效果及预后资料,分析近10年国内rAAA手术的现状与趋势,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22年12月五家大型血管外科中心收治的161例rAAA病例(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50例、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9例、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33例、山东大学齐鲁医院31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8例)的临床与随访资料。结果:161例患者中,男性124例(77.02%),女性37例(22.98%);平均年龄68.27岁;男性与女性的中位发病年龄分别为70岁与71岁。全组平均动脉瘤直径为7.11 cm,其中男性为7.72 cm、女性为6.82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主要合并症为高血压、冠心病。超过80%的患者首发症状为腹痛,以腰背部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患者占比为15%,有8例患者因头晕、视物模糊等症状就诊。161例患者中,行传统开放手术(OSR组)86例,行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组)75例,EVAR占比在逐年增加,近5年接近70%,且70岁以上患者中高达90%。所有OSR组均采用全身麻醉,而EVAR组20例采用局部麻醉,55例采用全身麻醉。此外,OSR组与EVAR组患者在手术时间(231.77 min vs.162.49 min)、术中输血量(1578.56 mL vs.843.87 mL)、住院时间(21.21 d vs.15.34 d)、ICU住院时间(8.28 d vs.5.49 d)、住院费用(10.85万元vs.13.28万元)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EVAR组与OSR组在总并发症及围术期死亡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围术期死亡原因主要包括呼吸循环衰竭、急性心肌梗死、严重感染等。92例患者术后获得有效随访,随访时间10~142个月,生存分析结果显示,OSR组与EVAR组患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82)。结论:rAAA是一种少见的高风险疾病,男性与女性患者的临床特点存在一定差异;EVAR手术量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但EVAR在改善长期生存率方面较OSR无明显优势。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