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应用有限元分析研究CroweⅢ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髋臼解剖重建与非解剖重建髋关节的生物力学为临床THA髋臼解剖重建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详细信息
目的:应用有限元分析研究CroweⅢ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髋臼解剖重建与非解剖重建髋关节的生物力学为临床THA髋臼解剖重建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方法:选取1例因左侧CroweⅢ型DDH伴终末期髋骨关节炎于2020年4月就诊并行左侧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女,57岁。术前、术后分别行骨盆CT平扫三维重建。在Mimics和3-Matic软件里建立14组髋臼杯不同前倾角、外展角、旋转中心高度模型并进行材料赋值,在Abaqus软件里设置边界和负载条件,计算并观察髋关节应力峰值和分布。结果:对于CroweⅢ型DDH全髋关节置换术,当旋转中心解剖重建,髋臼杯外展角设置为40°时,髋臼杯前倾角5°~25°变化时,髋臼杯、聚乙烯内衬最低Von Mises值出现在前倾角20°;当旋转中心解剖重建,髋臼杯前倾角设置为15°时,髋臼杯外展角30°~55°变化时,髋臼杯、聚乙烯内衬最低Von Mises值出现在外展角35°;当髋臼杯前倾角设置为15°、外展角设置为40°时,旋转中心上移0~20 mm变化时,髋臼杯、聚乙烯内衬最低Von Mises值出现在旋转中心上移10 mm。在所有14组髋臼杯参数模型中,旋转中心解剖重建,髋臼杯前倾角15°、外展角35°时,髋臼、髋臼杯、聚乙烯内衬Von Mises值最低。结论:在CroweⅢ型DDH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建议解剖重建旋转中心,髋臼杯前倾角15°、外展角35°,同时进行髋臼外上方植骨并增加螺钉以进一步减少髋关节应力峰值。
目的探讨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自体股骨头髋臼结构性植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CroweⅢ、Ⅳ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的可行性及临...
详细信息
目的探讨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自体股骨头髋臼结构性植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CroweⅢ、Ⅳ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6月—2020年7月,采用侧卧位DAA自体股骨头髋臼结构性植骨THA治疗12例(12髋)CroweⅢ、Ⅳ型DDH患者。男2例,女10例;年龄50~79岁,平均60.2岁。Crowe分型为Ⅲ型10髋、Ⅳ型2髋。术前髋关节Harris评分为(48.8±7.5)分,双下肢长度差异(3.0±0.7)cm,活动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7.2±0.9)分。记录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情况;术后观察髋臼、股骨假体位置及压配情况,测量双下肢长度差异变化;测量髋臼杯水平覆盖率,植骨块与宿主骨愈合情况、假体有无松动;采用Harris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VAS评分评估患者活动时疼痛情况。结果手术切口长度平均9.3 cm,手术时间平均117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83 mL。术中2例患者(16.7%)予以输血。术中无髋臼及股骨骨折;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脱位、假体周围感染、坐骨神经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例出现股外侧皮神经损伤症状。出院时复查X线片示髋臼杯水平总覆盖率为93%~100%,平均97.8%;髋臼杯植骨块水平覆盖率为25%~45%,平均31.1%。1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2~71个月,平均42.2个月。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为(89.7±3.9)分,双下肢长度差异为(0.9±0.4)cm,活动时VAS评分为(1.1±0.6)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无1例患者因假体松动需行髋关节翻修手术。末次随访时植骨块和宿主骨之间无透亮线、已融合,位置良好,未见明显移动。其中1例患者植骨块的1枚螺钉断裂合并植骨块外缘骨吸收,但植骨块未移位且愈合良好。结论侧卧位DAA自体股骨头髋臼结构性植骨THA治疗CroweⅢ、Ⅳ型DDH安全可靠,近期疗效满意。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的研究方法,探究白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NPSLE)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筛选白芍生物活性成分及潜在靶点;运用Genecards数据库收集NPSLE的疾病靶点;利用在线韦恩图绘制平台Venny2.1得到二者共同的靶点,将共同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并利用Cytoscape3.8.0进行可视化处理;通过Metascape在线软件对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lopa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探究相关的生物过程与信号通路;应用Cytoscape3.8.0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最后通过AutoDock软件对药物的主要活性成分及核心作用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共获得白芍的13个化学成分、70个潜在作用靶点和740个NPSLE相关作用靶点,其中白芍与NPSLE共同作用靶点有31个;PPI网络显示处于核心地位的靶点为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CASP3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筛选得到83条与白芍治疗NPSLE相关通路,主要作用于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流体剪切应力和动脉粥样硬化、细胞凋亡、雌激素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主要活性成分能够分别与代表性的靶点结合并展现出较好的亲和力。结论:白芍对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与优势作用于NPSLE,为中医药治疗NPSLE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