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1,618 篇 期刊文献
  • 316 篇 会议

馆藏范围

  • 1,934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1,188 篇 文学
    • 1,146 篇 中国语言文学
    • 36 篇 外国语言文学
    • 20 篇 新闻传播学
  • 655 篇 历史学
    • 538 篇 考古学
    • 350 篇 中国史
    • 12 篇 世界史
  • 242 篇 法学
    • 139 篇 民族学
    • 90 篇 社会学
    • 10 篇 政治学
    • 5 篇 法学
    • 5 篇 马克思主义理论
  • 111 篇 教育学
    • 110 篇 教育学
  • 46 篇 理学
    • 38 篇 科学技术史(分学科...
    • 4 篇 生物学
  • 40 篇 哲学
    • 40 篇 哲学
  • 31 篇 工学
    • 15 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14 篇 软件工程
    • 5 篇 食品科学与工程(可...
  • 30 篇 管理学
    • 10 篇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
    • 7 篇 公共管理
    • 5 篇 工商管理
    • 4 篇 管理科学与工程(可...
    • 4 篇 农林经济管理
  • 20 篇 艺术学
    • 15 篇 美术学
    • 3 篇 戏剧与影视学
  • 16 篇 医学
    • 9 篇 中医学
    • 6 篇 中西医结合
  • 8 篇 经济学
    • 6 篇 应用经济学
    • 2 篇 理论经济学
  • 6 篇 农学
    • 4 篇 畜牧学
  • 2 篇 军事学

主题

  • 74 篇 甲骨文
  • 58 篇 东巴文
  • 55 篇 释文
  • 33 篇 校补
  • 31 篇 考释
  • 28 篇 字形
  • 27 篇 释义
  • 25 篇 《汉语大词典》
  • 24 篇 东巴经
  • 21 篇 汉字
  • 20 篇 墓志
  • 19 篇 异体字
  • 19 篇 词语
  • 19 篇 研究
  • 18 篇 汉语
  • 18 篇 《说文解字》
  • 18 篇 量词
  • 18 篇 原因
  • 18 篇 碑刻
  • 17 篇 补正

机构

  • 1,636 篇 西南大学
  • 115 篇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
  • 103 篇 西南师范大学
  • 14 篇 重庆西南大学
  • 12 篇 重庆市西南大学
  • 11 篇 西南民族大学
  • 10 篇 NOT FOUND
  • 10 篇 NOT FOUND
  • 9 篇 西南大学出土文献...
  • 9 篇 西南师大汉语言文...
  • 9 篇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
  • 8 篇 西华师范大学
  • 7 篇 广西中医学院
  • 6 篇 四川大学
  • 6 篇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
  • 5 篇 广西大学
  • 4 篇 家蚕基因组生物学...
  • 4 篇 重庆工商大学
  • 3 篇 华中科技大学
  • 3 篇 毕节学院

作者

  • 99 篇 张显成
  • 78 篇 何山
  • 56 篇 毛远明
  • 55 篇 he shan
  • 51 篇 喻遂生
  • 47 篇 邓章应
  • 43 篇 李发
  • 39 篇 王化平
  • 30 篇 郭洪义
  • 27 篇 刘重来
  • 23 篇 邓飞
  • 22 篇 陈荣杰
  • 21 篇 zhang xiancheng
  • 20 篇 李晓亮
  • 20 篇 杨帆
  • 18 篇 deng zhangying
  • 18 篇 孟蓬生
  • 17 篇 li fa
  • 17 篇 高魏
  • 16 篇 杨亦花

语言

  • 1,933 篇 中文
  • 1 篇 日文
检索条件"机构=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1934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排序:
“歜”字音义辨正
收藏 引用
中国语文 2025年 第1期 94-102,128页
作者: 孟蓬生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出土文献综合研究中心
“昌歜”之“歜”的读音和意义,古今学者们有不同的意见,目前通行的权威工具书对“昌歜”的解释也存在分歧。本文认为“昌歜”之“歜”与“■”同音,为“■(或作■)”的假借字,“昌歜”指“用切碎的昌蒲根做成的腌菜”。歜(■)与■的音...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甲骨文摹本大系》图文校订举隅
收藏 引用
殷都学刊 2025年 第1期46卷 36-43页
作者: 熊灵萱 李发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重庆400715
《甲骨文摹本大系》汇集了最新缀合成果及文字释读意见,制作精良,嘉惠学林,但其中部分文本释文及字形摹本有误。今采取摹本、拓片以及实物照片三者对读的方式,参考《合集释文》《校释总集》等释文的意见,吸收学界相关成果,就《甲骨文摹...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中用作人名的女部字研究
收藏 引用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5年 第3期46卷 5-15页
作者: 蒋佳容 陈荣杰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重庆400715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中有大量女部字用作人名,可根据人名使用对象将其分为仅用作女性名、仅用作男性名、男女通名和性别不明四类,这样有助于了解三国孙吴时期的起名风尚与女性地位。认为“贱名好养”的起名心理、取名者自...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洛阳流散唐代墓志汇编三集》校补三题
收藏 引用
保定学院学报 2025年 第1期38卷 88-95页
作者: 刘一婷 何山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重庆400715
《洛阳流散唐代墓志汇编三集》著录2000年以来洛阳及其周边地区出土的流散唐志357方,多数为未曾刊布的新见唐代文献,其语料、史料、字料和书法价值等非常突出,是研究唐代语言文字和历史文化的可靠同时材料。该书图版大多较清晰,释文及...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安大简《仲尼曰》“古之学者自为”析义
收藏 引用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5年 第1期44卷 143-148页
作者: 陈楚玥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重庆400715
学界对安大简《仲尼曰》“古之学者自为”之“自为”存在两种理解:一种是“自己做”;另一种是“为自己”。“自己做”与下文的“为人”不能形成对比,与原文古今对比的言说方式不契合;“为自己”与“为人”的旨归都是实现一己私利,与孔...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试论古称谓词义代际演变的三重机制
收藏 引用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5年 第1期27卷 117-124页
作者: 孙可寒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重庆400715
选取古汉语称谓词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该系统中典型词语的历时指称情况,总结促使古称谓词义发生代际演变的语言、文化与认知三重机制。古称谓的词义大都具有原型范畴,并以此为起点按照人类的隐喻认知方式发生代际演变。语言内部的...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碑刻“坟墓”义词语表义机制研究
收藏 引用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5年 第1期38卷 50-57页
作者: 刘一婷 何山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重庆400715
碑刻铭文表意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坟墓”义词语的多样性。随着汉语双音化进程加快,一大批“坟墓”义新兴复合词应运而生,形成了庞大的“坟墓”义词群系统。其中既有少数单音词,又有丰富的双音复合词。根据词义表达方式的不同,可将这些词...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释甲骨文“子”“巳”的异体
收藏 引用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5年 第1期27卷 112-116页
作者: 袁伦强 张宇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重庆400715
甲骨文中有写作“■”“■”“■”“■”“■”等形体的字,学者或将其部分释作“云”“昜”“子”“蠖”等,或视为一字释作“云”。立足于字形与辞例的对比分析,“■”“■”“■”与“■”“■”并非一字,“■”“■”是“子”的异体...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讹混字举隅
收藏 引用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5年 第1期46卷 5-9页
作者: 江晨薇 陈荣杰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重庆400715
长沙走马楼吴简中存在大量文字讹混情况,文章列举典型字例八组,结合释文及相关出土文献,描写讹混过程,理清发展演变的脉络,并分析原因,以期为吴简文字研究助力,为汉字发展史、异体字研究提供帮助。
来源: 评论
《虫负蝂传》“艾”字注释小补
收藏 引用
汉字文化 2025年 第09期 63-67页
作者: 杨凤桐 邓飞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海南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有学者对郭锡良先生《古代汉语(修订本)》文选《虫负蝂传》一文中的“艾(yì):停止,悔改”这一注释提出质疑,认为该处存在解释和注音不确切不匹配的问题。考察“艾”字形音义系统并结合古代汉语语料库数据,可以看出,该字注音并...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