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药源性运动障碍(drug-induced movement disorders,DIMDs)发生特点、关联药品及其风险信号。方法:提取解放军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2009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的神经系统相关自发报告,筛选出DIMDs报告,对患者的一般情...
详细信息
目的:分析药源性运动障碍(drug-induced movement disorders,DIMDs)发生特点、关联药品及其风险信号。方法:提取解放军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2009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的神经系统相关自发报告,筛选出DIMDs报告,对患者的一般情况、相关药品分布特征等信息进行回顾分析,并采用报告比值比法、比例报告比法、贝叶斯可信区间递进神经网络法、英国药品和保健产品管理局综合标准法4种数据挖掘技术获取相关药品风险信号。结果:经筛选得到DIMDs报告2025例,分别在全部ADR和神经精神疾病ADR报告中占比为0.72%和6.63%。男女比为1.12∶1,多见于65岁以上人群。相关药品类型例数排名前3位的是中枢神经系统用药、抗感染药物和呼吸系统用药,严重ADR出现频次排名前3的是莫西沙星、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左氧氟沙星。共有31种药品在4种数据挖掘方法中均产生信号,其中信号强度排名前3位的是莫西沙星、异丙托溴铵、特布他林。结论:应加强中枢神经系统用药、抗感染药物和呼吸系统用药的临床应用监测,警惕高风险药品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肌肉不自主收缩、震颤等ADR的发生,为临床尽早识别干预DIMDs提供参考。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