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内科保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并发室间隔穿孔(ventricular septal rupture,VSR)的短期(30 d)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2018年12月由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心血管内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患者,排除心肌梗死后30 d内进行外科手术及封堵术的患者,共21例;依据其30 d内是否死亡分为存活组(7例)及死亡组(14例),研究其临床特点。结果存活组年龄显著低于死亡组[(57.43±9.85)岁vs(72.43±9.10)岁,P<0.05]。死亡组白细胞计数(14.77±5.54 vs 8.94±2.00,P=0.003)、肌钙蛋白T(3.56 ng/ml vs 0.31 ng/ml,P=0.011)、肌酸激酶同工酶(52.70 ng/ml vs 3.70 ng/ml,P=0.017)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存活组心梗后发生VSR中位时间时间更长(7.00 d vs 2.75 d),死亡组脑利钠肽前体中位水平高于存活组(9148 pg/ml vs 4255 pg/m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存活组患者VSR的直径较死亡组更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71±3.40)mm vs(12.14±4.09)mm,P=0.436]。AMI后VSR保守治疗的患者30 d病死率为66.67%。结论年龄、白细胞数、肌钙蛋白T、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对AMI后VSR患者短期预后有一定影响。
目的研究血管平滑肌细胞钙化中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Ripk3)调控钙磷沉积、细胞骨分化和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采用β磷酸甘油和氯化钙培养大鼠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诱导钙化。实验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钙化组、Ripk3^(-/-)组、钙化+Ripk3^(-/-)组(联合组)。使用茜素红S染色检测血管平滑肌细胞钙化情况,同时测定细胞内Ca^(2+)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Western blot法测定Runt相关转录因子2、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表达。结果血管平滑肌细胞钙化3、7 d的Ripk3表达较钙化前明显增加,14 d的Ripk3表达较7 d明显增加,并达到最高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和Ripk3^(-/-)组比较,钙化组Ca^(2+)、碱性磷酸酶活性、Runt相关转录因子2、骨形态发生蛋白2、细胞凋亡率和活化的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表达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钙化组比较,联合组Ca^(2+)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降低[(102.8±12.8)nmol/mg vs(457.1±51.2)nmol/mg,(136.1±15.4)U/mg vs(412.2±46.7)U/mg,P<0.05],Runt相关转录因子2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表达明显降低(1.07±0.15 vs 1.84±0.23,1.27±0.14 vs 3.01±0.25,P<0.05)。与钙化组比较,联合组细胞凋亡率和活化的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8±3.9)%vs(31.1±4.2)%,1.19±0.14 vs 2.21±0.23,P<0.05]。结论Ripk3通过促进钙磷沉积、细胞骨分化和细胞凋亡起到加重血管钙化的作用。
背景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手段,然而支架置入术后患者可能出现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及非靶病变进展(nontarget lesions,NTLs),并引起心肌缺血。目前常用的无创检测ISR的技术手段主要为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CTA),然而该技术容易受到金属伪影影响。动态CT心肌灌注(computed tomographic 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CTP)技术能无创诊断心肌缺血且不受金属伪影影响,对ISR及NTLs的临床诊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目的以有创冠状动脉造影(invasive coronary angiography,ICA)联合有创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为标准,评价动态CTP技术对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发生ISR或NTLs的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在2019年10月-2021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就诊,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出现可疑心绞痛的患者113例,其中男性93例(82.3%),女性20例(17.7%),平均年龄(64.56±8.46)岁。所有患者均接受动态负荷动态CTP联合CCTA检查,并在1周内接受ICA检查并测量FFR。由两名医师独立采用CTP和CCTA工作站分析数据,计算心肌血流量(myocardial blood flow,MBF)和CCTA直径狭窄率(diameter stenosis,DS)。以ICA狭窄≥90%或FFR≤0.80作为心肌缺血的诊断标准,比较缺血心肌和非缺血心肌MBF差异,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采用最大约登指数计算MBF判断心肌缺血的最佳临界值,分别在患者水平和血管水平上计算DS≥50%、MBF以及两者联合诊断心肌缺血的诊断效能。结果经ICA或FFR检查发现其中62例(54.9%)共96支冠状动脉(30.4%)发生ISR或NTLs。不论在患者水平或是血管水平,DS≥50%联合MBF诊断心肌缺血的诊断效能均显著优于单纯采用DS≥50%(AUC:0.80 vs 0.60,P<0.001;0.85 vs 0.68,P<0.001)。在无支架置入的血管中(n=145),DS≥50%联合MBF较DS≥50%以及MBF诊断效能进一步提高(AUC:0.90 vs 0.79,P<0.001;0.90 vs 0.87,P=0.040),其敏感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分别为0.89、0.74、0.46、0.96、0.77。结论以ICA和有创伤性FFR为参考标准,对于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可疑发生ISR或NTLs的患者,动态CTP显著提高了单独使用CCTA的诊断效能。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