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土壤有机碳和活性组分碳储量及其影响因素,为评价贵州赤水河流域不同恢复策略的生态修复效果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方法】以赤水河流域(贵州段)5种典型植被恢复类型(灌丛、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杉木林和竹林)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总有机碳(SOC)及其活性组分(可溶性有机碳DOC、微生物量碳MBC和易氧化有机碳EOC)的碳储量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①5种植被类型土壤SOC含量均从表层至深层逐渐递减。竹林土壤SOC平均含量及储量显著高于其它4种植被类型(P<0.05)。②5种植被类型土壤DOC、MBC和EOC含量均具有明显的表聚性。在0~30 cm土层,杉木林土壤DOC含量显著性低于其它植被类型(P<0.05);竹林和灌丛土壤MBC含量显著高于其它3种植被类型(P<0.05);土壤EOC含量以竹林最高,灌丛最低。③5种植被类型土壤DOC储量为0.24~0.35 t hm^(-2),植被类型间差异不显著;土壤MBC储量以灌丛(0.50 t hm^(-2))显著高于其它植被类型(0.20~0.40 t hm^(-2))(P<0.05);土壤EOC储量以灌丛(5.06 t hm^(-2))和针阔混交林(6.24 t hm^(-2))显著低于其它植被类型(10.66~12.81 t hm^(-2))(P<0.05)。④由冗余分析可知,土壤容重(BD)对杉木林的SOC及其各组分影响最大,而pH和TP对灌丛MBC的影响程度最高,其余指标(总氮、速效氮、速效磷和含水量)对竹林SOC、EOC和DOC的影响最大。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与总磷、总氮、速效氮、速效磷和含水量均呈不同程度正相关,而与pH和容重呈负相关(除MBC与pH呈正相关外)。【结论】5种植被类型中竹林具有较强的SOC固存能力,灌丛有利于提高土壤MBC含量,而灌丛和针阔混交林土壤EOC富集能力较差;植被、土层和土壤理化性质对有机碳空间分布和碳储量均具有显著的影响。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