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明确燕麦镰刀菌(Fusarium avenaceum)中除草活性物质,以野燕麦种子为靶标,采用活性追踪法,对燕麦镰刀菌正丁醇萃取物进行活性成分分离和活性测定.正丁醇萃取液旋转蒸发去溶剂后进行硅胶柱层析,以二氯甲烷和甲醇的混合液进行梯度洗脱,每50 mL收集为一个馏分,共收集到50个馏分.生物测定结果表明:以二氯甲烷和甲醇的体积比为20∶1的混合液,洗脱得到的馏分24~27对供试杂草野燕麦表现出较强的活性,其对野燕麦的除草抑制作用均为4级.合并馏分24~27,以二氯甲烷和甲醇的体积比为15∶1的混合液作为展开剂进行薄层层析(TLC),通过生物测定结果表明,Rf值在0.47~0.58的活性条带对野燕麦有较强的除草抑制活性,对野燕麦的除草抑制作用达到5级.HPLC分析发现,该活性条带主要含有3个组分,最大吸收峰在260 nm,其保留时间分别为6.378、19.721和22.403 min.
十一星瓢虫Coccinella undecimpunctata Linnaeus是青海省柴达木地区的一种重要捕食性天敌。为明确其对枸杞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和枸杞木虱Poratrioza sinica Yang et Li.两种主要枸杞害虫的嗜好性,开展了捕食选择性试验,发现当...
详细信息
十一星瓢虫Coccinella undecimpunctata Linnaeus是青海省柴达木地区的一种重要捕食性天敌。为明确其对枸杞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和枸杞木虱Poratrioza sinica Yang et Li.两种主要枸杞害虫的嗜好性,开展了捕食选择性试验,发现当两种害虫共存时,瓢虫成虫更喜食棉蚜。为进一步探究十一星瓢虫对枸杞棉蚜的捕食能力,测定了瓢虫各龄幼虫和成虫在不同棉蚜密度下的捕食量、寻找效应以及种内干扰、自身密度对捕食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十一星瓢虫各虫态对棉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功能反应模型,种内干扰、自身密度对捕食量的影响分别符合Hassell干扰效应模型和Watt模型。十一星瓢虫1~4龄幼虫及成虫对枸杞棉蚜的日最大理论捕食量分别为18.94、44.29、81.57、145.27和126.48头;在一定空间、相同瓢蚜比条件下,瓢虫同一虫态个体间存在种内干扰效应,以1龄幼虫受干扰最大,干扰常数为1.1803。此外,瓢虫自身密度对其捕食作用产生一定的影响,4龄幼虫和成虫影响更为明显,竞争参数分别为0.7948和0.6848。本研究可为今后更高效地利用青海高原本地十一星瓢虫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为探明春油菜田野燕麦(Avena fatua L.)对高效氟吡甲禾灵抗性生理机制,在实验室对抗性生物型野燕麦和敏感性生物型喷施高效氟吡甲禾灵后测定了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喷施高效氟吡甲禾灵EC375 m L/hm2后,野燕麦敏感种群(S)的叶绿...
详细信息
为探明春油菜田野燕麦(Avena fatua L.)对高效氟吡甲禾灵抗性生理机制,在实验室对抗性生物型野燕麦和敏感性生物型喷施高效氟吡甲禾灵后测定了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喷施高效氟吡甲禾灵EC375 m L/hm2后,野燕麦敏感种群(S)的叶绿素含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抗性种群(R)的叶绿素含量变化趋势不明显;野燕麦抗性种群(R)喷药处理后丙二醛含量始终很低,敏感种群(S)随着药剂胁迫时间的延长,施药与未施药处理后的丙二醛含量的差异明显;敏感野燕麦种群(S)施药和未施药处理后CAT的活性差异比较显著,抗性种群(R)施药后的CAT活性与未施药的CAT活性差异不显著。研究得出敏感野燕麦生物型生理变化较大,高抗野燕麦生物型具有一定的生理适应性,生理变化较小。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