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对幕上脑出血患者颅内压的影响,从而进一步评估该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4月~2014年12月行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幕上脑出血患者,观察患者手术前后颅内压变化及早期预后情况。结果共入组53例患者,术后14 d/出院Glasgow意识障碍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显著高于术前[7(12(9,15)vs 7(5,11),Z=-5.057,P<0.001],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低于术前[14(11,18)vs 19(15,23),Z=-4.210,P<0.001]。终点血肿体积较基线减小[17.2(11.8,25.8)mlvs 67.5(48.2,82.2)ml,Z=-6.048,P<0.001]。其中29例患者行颅内压监测,结果显示术后颅内压较术前颅内压降低[14(9.5,21.5) mmHgvs 30(21.5,40)mmHg,Z=-4.705,P<0.001],但颅内压降低率与首次血肿抽吸率之间无相关性(r=0.162,P=0.401)。行颅内压监测的患者早期预后良好组与不良组的术前颅内压、术后颅内压、颅内压降低量、颅内压降低率无显著差异。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幕上脑出血有效,可改善早期神经功能预后,减轻血肿占位效应,并显著降低颅内压。术前后颅内压及术中颅内压变化对于脑出血早期预后的影响不明显。
目的探讨BMI对首次急性卒中住院患者3个月预后的影响。方法基于多中心、连续性、前瞻性登记研究——中国卒中患者营养调查(investigation of nutrition status in stroke patients of China,INSIS),连续收集首次急性卒中(发病7 d内)住...
详细信息
目的探讨BMI对首次急性卒中住院患者3个月预后的影响。方法基于多中心、连续性、前瞻性登记研究——中国卒中患者营养调查(investigation of nutrition status in stroke patients of China,INSIS),连续收集首次急性卒中(发病7 d内)住院患者的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医疗保险等一般资料,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以及入院时BMI、NIHSS评分、住院期间肺炎等临床资料。随访发病3个月后mRS评分,mRS评分0~2分为预后良好。根据入院时BMI将患者分为4组:低BMI组(BMI<18.5 kg/m^(2))、正常BMI组(18.5 kg/m^(2)≤BMI<24.0 kg/m^(2))、超重组(24.0 kg/m^(2)≤BMI<28.0 kg/m^(2))及肥胖组(BMI≥28.0 kg/m^(2))。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BMI对卒中发病3个月结局的影响。结果共733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平均年龄(63.5±12.8)岁,女性259例(35.3%),脑出血者181例(24.7%),入院时平均NIHSS评分(7.85±6.45)分,平均BMI为(24.67±3.59)kg/m^(2)。低BMI组22例(3.0%),正常BMI组303例(41.3%),超重组291例(39.7%),肥胖组117例(16.0%)。4组间平均年龄、性别分布、受教育程度、高脂血症发生率、入院时NIHSS评分、是否存在吞咽障碍等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他指标4组间整体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校正混杂因素之后,与正常BMI相比,低BMI、超重或肥胖均对患者发病3个月预后没有独立影响。结论在本研究人群中,与正常BMI相比,入院时低BMI、超重、肥胖对3个月卒中结局无显著影响。
虽然预防痴呆和老年认知功能减退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优先事项,但目前还没有建立统一的预防策略或将这些策略付诸实践的运行模式。本文对多领域痴呆预防的现有研究证据进行综述,这些研究针对的是没有痴呆的人群,同时对多个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进行干预。基于这些研究,我们推荐将精准风险降低策略实施到脑健康服务(brain health services,BHSs)中。使用医学数据库(通过PubMed和SCOPUS检索MEDLINE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来选择符合以下标准的相关研究:非药理学多领域干预(结合两个或多个干预领域),目标人群为非痴呆人群,主要结局包括测评结果提示的认知功能下降或明确的认知障碍、痴呆症状。进一步的文献检索涵盖以下主题:在多领域预防研究中评估潜在修饰物对认知功能干预效果的亚组分析,在多领域预防研究中用作替代结局指标的痴呆风险评分,与脑病理标志物相关的痴呆风险评分,以及与痴呆相关的心血管风险评分。目前多领域干预研究的结果差异较大,在目标人群、干预的形式和强度、控制条件的选择和结局评价方面也有较大的异质性,且多数研究都是在高收入国家进行的。临床研究中,干预的有效性取决于是否有精确的预判方法,即成功识别最有可能受益的高危人群。目前有一项研究已经开发出降低痴呆风险的可操作模式。目前尚无关于精准降低痴呆风险干预措施有效性的关键证据,但未来有希望获得。今后需要更多的长期、多领域随机对照试验来填补当前的证据空白,特别是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以及整合痴呆预防与现有脑血管疾病预防措施的研究。精准降低风险措施作为预防痴呆中最可能有效的办法,可以在BHSs中实施。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通过实施以危险因素为靶点的预防计划可降低痴呆的发病率。为了加快这项预防计划的实施,我们提出了新一代脑健康服务(brain health services,BHSs)的设想,其中包括风险评估、风险沟通、风险降低和认知改善。风险沟...
详细信息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通过实施以危险因素为靶点的预防计划可降低痴呆的发病率。为了加快这项预防计划的实施,我们提出了新一代脑健康服务(brain health services,BHSs)的设想,其中包括风险评估、风险沟通、风险降低和认知改善。风险沟通的目的是使处于风险中的个体能够做出正确的决定并且采取行动保护自己,是个体化降低痴呆发病风险策略的关键步骤。同时,痴呆风险的沟通也是复杂和具有挑战性的。本文将从以下方面阐述关于风险沟通的系列观点:(1)从伦理、临床和社会的角度,进行痴呆风险沟通的展望;(2)记忆门诊提供的经验;(3)从临床试验和观察性研究中获得的披露载脂蛋白E和阿尔茨海默病生物标志物检测结果影响的现有证据;(4)根据BHSs建立登记制度的价值;(5)关于有效的痴呆风险沟通策略的实用建议。此外,目前的挑战还在于缺乏在个体层面上如何告知痴呆的实际风险,以及如何以最佳方式沟通痴呆风险的证据,尤其是对认知功能未受损但担忧未来痴呆风险增加的个体。理想情况下,痴呆风险沟通策略应该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个体了解其健康/疾病状况的预期影响并将其潜在危害降至最低。因此,有必要对痴呆风险沟通的影响进行更多的研究,以达到以下目的:(1)评估不同风险沟通方法对认知、情感和行为领域等方面预后的优势;(2)制订基于证据的、统一的痴呆风险沟通指南;(3)开发电子工具以支持和促进BHSs遵守这些指南。根据对研究的回顾,我们建议痴呆风险沟通应该精确,采用绝对风险、视觉显示和时间框架,基于共享决策过程,说明任何可能情况的固有不确定性。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