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常用邮箱:*
您的手机号码:*
问题描述:
关键词: 银线草 化学成分 化疗增敏
摘要: 研究银线草地上部分化学成分,并考察其对人骨肉瘤U2OS细胞化疗增敏性的影响。采用硅胶、Toyopearl HW-40C、ODS柱色谱及半制备液相等方法对银线草地上部分的石油醚部位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波谱数据和ECD计算,并结合文献比对鉴定化合物结构。从中共分离鉴定了13个化合物,分别为chlojaparomatic(1)、银线草醇B(2)、银线草醇F(3)、chlorajaponol(4)、银线草醇C(5)、银线草醇E(6)、sarglabolide I(7)、cycloshizukaol A(8)、chloranholosin B(9)、(–)-loliolide(10)、3-isopropyl-5-acetoxycyclohexene-2-one-1(11)、2'-羟基-4,3',4',6'-四甲氧基查尔酮(12)和5,7,4'-trimethoxyflavanone(13)。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9~1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生物活性评价结果显示,二氯甲烷部位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有较好抑制作用。石油醚部位、二氯甲烷部位在50、100 μg/mL浓度下对阿霉素抗U2OS细胞具有协同增效作用;化合物1可明显提高阿霉素对U2OS细胞的敏感性,其50 μmol/L浓度下的联合指数为0.77 ± 0.40。
关键词: 小檗 土壤养分 生态化学计量 土层深度 环境因子
摘要: 【目的】阐明不同生境小檗灌丛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复杂关系,以及环境因子如何影响土壤养分分布,为高寒灌木林的可持续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西藏地区砂生小檗、拉萨小檗、工布小檗和林芝小檗4种典型小檗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3个5 m×5 m标准样地,每个样地采用对角线布点法挖取3个土壤剖面,按0~10、10~20、20~40、40~60、60~100 cm分层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碱解氮(AN)、全磷(TP)、速效磷(AP)、全钾(TK)、速效钾(AK)含量并计算化学计量比(C:N、C:P、C:K、N:P、N:K、P:K),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及冗余分析(RDA)等方法,对小檗灌丛土壤养分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与环境因子(海拔、经度、纬度、坡度、土壤酸碱度、土壤含水量、植被盖度等)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4种生境小檗土壤pH值<7.0均偏酸性,且随土层的加深而增大,其中0~10 cm与60~100 cm土层pH值差异显著(P<0.05)。4种生境小檗样地0~100 cm土层的SOC、TN、AN、TP、AP、TK、AK平均含量分别为14.93~41.07 g/kg、0.83~2.81 g/kg、116.63~249.35 mg/kg、0.38~0.81 g/kg、3.75~8.07 mg/kg、13.48~17.06 g/kg、40.70~193.91 mg/kg,土壤养分的C:N、C:P、C:K、N:P、N:K、P:K分别为10.55~19.73、22.76~50.16、0.93~1.89、1.93~3.39、0.05~0.17、0.02~0.05。SOC、TN、AN含量及C:P、N:P、C:K、N:K整体上随土层深度的增大而减少,TP、AP、TK、AK含量和C:N、P:K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无一致规律。分析表明,氮(N)是研究区域内主要的营养限制性元素。从相关性分析和RDA排序来看,土壤含水量、植被盖度、海拔以及经度与化学计量比呈显著正相关,土壤pH、坡度和纬度与化学计量比呈显著负相关,其中土壤含水量、植被盖度、坡度和海拔是影响土壤养分及其化学计量比的主要环境因子。【结论】4种生境小檗灌丛土壤养分及化学计量比受地形、土壤、植被等多种环境因子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分布规律,氮是小檗灌丛土壤养分的主要限制性元素。
关键词: 化学反应路径筛选 氮等离子体 非平衡态等离子体 粒子数密度 飞行器再入过程
摘要: 飞行器再入大气层过程中会面临复杂的热环境,使飞行器周围空气出现振动激发、离解、电离、复合等反应,产生显著的热力学和化学非平衡效应。尽管国内外学者对此过程中的化学非平衡动力学行为开展了大量研究,并发展出了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但采用不同模型得到的计算结果存在明显差异。本文首先选取大气中含量最高且在烧蚀试验中常用的气体氮气作为研究对象,基于遗传算法与动态规划方法,以相对偏差10%为标准,对氮等离子体的关键化学反应路径进行了筛选,得到了包括电子、离子、基态原子和分子,以及激发态中性粒子在内的共10种粒子、23个化学反应的简化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假定系统处于局域化学平衡状态,给出了不同平动和振动非平衡度下的粒子数密度计算结果,并与文献中给出的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初步验证了本文所建立的化学反应动力学筛选方法和非平衡态氮等离子体粒子数密度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为进一步深入开展超高声速飞行器再入过程中真实气体条件下空气等离子体非平衡输运机制和飞行器典型部件材料烧蚀特性的地面模拟试验提供了理论指导。
关键词: 水溶性离子 低分子有机酸 湿沉降 近海生态系统 初级生产力 源解析
摘要: 大气降水作为大气清除自身污染物质的主要方式,其化学特征不仅可以表征区域大气环境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还可用于评估湿沉降对地表和水域生态环境的影响.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以滨海城市为代表的海岸带区域大气环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与之相邻的近海区域大气污染形势亦不容乐观,这将在降水化学特征上有何体现并如何进一步影响近海生态系统成为一个重要科学问题.为此,本文基于总结归纳近几十年来的相关研究,从降水pH和电导率、主要化学成分丰度和来源、营养成分湿沉降通量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等方面系统探析了我国近海和海岸带大气降水化学的研究状况,并展望了未来研究趋势.结果表明:受北方地区沙尘/建筑扬尘带来的碱性离子中和效应以及较小降水量的影响,中国近海和海岸带降水pH和电导率大致呈现“北高南低”的现象;中国近海和海岸带降水主要化学成分以SO42-、NO3-、Ca2+、Cl-、NH4+占主导地位,酸雨类型主要为硫酸-硝酸混合型酸雨;中国近海四大海域降水常量离子湿沉降特征略有不同,除渤海外其他海域均以湿沉降为主,整体呈现出湿季>干季的特征,其中黄海海域离子沉降通量最大;短时强降水的输入可影响海洋环境,输入营养盐的成分和比例不同会对海洋浮游生物群落结构产生一定影响.在海-陆-人类活动的复合影响之下,我国近海和海岸带大气降水呈现出有别于内陆的化学特征,并会对近海生态环境产生复杂而深远的影响.未来应立足陆海统筹这条主线,深入挖掘陆源大气污染物排放-降水化学成分-大气沉降-近海生态系统演变之间的内在影响和反馈机制,以更好地从大气沉降的视角深入探索人类活动与海洋生态系统演变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杉木 酶活性 酶化学计量 养分限制 林龄
摘要: 为探究土壤酶活性及酶化学计量特征对林龄变化的响应,选取6个林龄(6、13、25、30、35和40a)的杉木人工林,采用相关性、逐步回归和冗余分析等方法,研究不同林龄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规律,探讨土壤环境因子随林龄变化对土壤酶活性及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随林分发育,杉木中龄(13a)阶段,林地土壤含水率(SWC)、碳(C)和养分含量显著降低,土壤β-葡萄糖苷酶(BG)、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和酸性磷酸酶(ACP)则有所增加;冗余分析(RDA)表明土壤碳氮比(C:N)、总氮(TN)和铵态氮(NH4+)含量是驱动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土壤酶活性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林龄对杉木人工林土壤酶化学计量碳氮比(eC:N)、碳磷比(eC:P)、氮磷比(eN:P)、土壤碳质量(CQI)和微生物资源限制程度具有显著影响,磷是南亚热带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最为受限的营养元素。不同林龄土壤酶化学计量特征变化主要受SWC、TN、硝态氮(NO3-)和NH4+含量调控。林龄变化引起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是杉木人工林土壤酶活性和酶化学计量特征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研究结果可为南亚热带杉木人工林的经营提供参考,在中龄速生阶段适当增施氮磷肥,其他发育阶段可适当增施磷肥,有助于促进林地养分的改善与恢复,实现林分生产力的提高和人工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提升。
关键词: U-Pb定年 全岩地球化学 中兴铅锌矿床 大兴安岭 内蒙古
摘要: 我国大兴安岭成矿带岩浆-构造活动频繁,产出有世界级的铅锌银矿资源。该区域发现的大量矿床均与岩浆活动关系密切。大兴安岭岩浆活动主要集中于晚侏罗世(190~160Ma)和早白垩世(140~130Ma)两个时期,而区域矿床成矿年龄主要集中于约140Ma和120Ma两个时期。前人研究表明,区内多数矿床形成于140Ma左右,对应了早白垩世岩浆活动。本文采用锆石U-Pb定年和全岩地球化学分析手段,对区内典型的中兴铅锌矿床及岩石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显示,成矿的发生与研究区的安山玢岩并不具直接的成因关系。流体仅可能在运移过程中通过与安山玢岩的交代作用,使部分Pb、Zn、Ag等成矿物质进入流体。矿区安山玢岩岩石学研究显示其为安山岩-玄武质安山岩。LA-ICP-MS U-Pb定年结果表明其形成于约164.1±3.3Ma,属于中侏罗世晚期。安山玢岩均相对富集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重稀土和高场强元素如Nb、Ba等。La/Nb=3.43~4.09,La/Ta=44.80~54.32,TiO2含量(0.92%~1.01%,均值为0.95%),岩浆和构造系列判别分析结果显示为大陆边缘弧高钾钙碱性-钾玄岩,并具有轻微负Eu异常,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推测其形成主要与蒙古-鄂霍次克洋向华北板块的南向俯冲有关。矿石与安山玢岩的微量元素在一定程度上相似,指示水岩反应的发生。结合前人区域年代学结果、井下矿体与岩体接触关系及矿石与岩石微量和稀土元素特征,推测中兴铅锌矿床形成于130Ma左右即早白垩世,晚于安山玢岩的形成。其形成的动力学背景为由挤压向挤压后伸展阶段过渡的岩石圈构造体制转变时期。该转变使岩石圈减薄,软流圈向上底侵,使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大规模的中酸性岩浆活动。岩浆沿区域断裂上涌,在合适的空间出溶形成成矿流体,导致早白垩世中兴及附近其他矿床的区域集中成矿作用。
关键词: 碳化硅 纳秒激光 超疏水 自清洁 抗结冰
摘要: 碳化硅具有低膨胀系数、高热导率、抗辐照等诸多优良特性,其制备的刹车材料近年来在轿车和飞机等制动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碳化硅的硬度很大,使用传统加工工艺很难对其进行加工。同时,碳化硅的本征亲水特性使其表面易产生污垢和结冰,进而缩短材料使用寿命。提出一种激光-化学复合加工工艺制备超疏水碳化硅材料表面,通过纳秒激光烧蚀在碳化硅材料表面构造微纳结构,利用硅烷乙醇混合溶液修饰和热处理工艺,成功制得超疏水表面。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超疏水碳化硅材料表面形貌进行表征,并根据EDS能谱和XPS能谱分析表面化学成分,阐明表面结构和表面化学对于表面润湿性的影响机理。超疏水碳化硅材料表面在性能表征试验中表现出优异的自清洁性、抗腐蚀性、抗结冰性和耐磨损性,这表明该激光-化学复合加工工艺能够制备性能稳定的超疏水碳化硅材料表面,最终得到一种性能良好的碳化硅材料表面的制备理论与方法。同时,本工作工艺成本低,有望为未来碳化硅的激光功能化制备工艺进一步奠定基础,拓展碳化硅在不同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
关键词: 双酚A 纳米材料 电化学传感器 快速检测 食品安全
摘要: 双酚A(Bisphenol A,BPA)是一种用于制造聚碳酸酯和环氧树脂等材料的有机化合物,常见于食品容器和包装中。由于其潜在的内分泌干扰特性,BPA可能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与多种健康问题如肥胖、行为障碍和生殖系统疾病有关。因此,开发简便、灵敏且可靠的BPA检测方法对于确保食品安全和维护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快速检测技术以其操作简便、高效率、灵活性和成本效益等优势而受到推崇。特别是,电化学方法因其简便的操作流程、高灵敏度的检测能力以及实时监测的潜力,在BPA的快速检测领域内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食品中BPA电化学快速检测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首先,概述了食品及接触材料中BPA的限量标准、电化学检测原理。接着,详细描述了常用的纳米材料修饰电化学检测技术在BPA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并探讨了各种电化学检测性能优势。最后,本文探讨了电化学BPA检测技术当前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摘要: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以下简称"本刊")创刊于1956年,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化学会、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现为月刊,是燃料化学和能源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级学术类刊物.主要刊载氢能、燃料电池及煤炭、石油、油页岩、天然气、生物质等的热加工过程及其测量技术、催化合成转化、化工过程及工艺的理论基础、化学品的深加工及产物分析、污染物的控制及资源化利用等研究领域.
摘要: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委托吉林大学和南开大学主办的化学学科综合性学术期刊,重点报道化学学科及其相关学科领域中最新的、具有原创性的实验或理论研究成果.